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需重视社会培训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突出和挖掘社会培训的助力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培训可以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农民介绍现代农业技术,如农业机械化、物联网、智能农业等,帮助他们了解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下面笔者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究案例,探究如何能够有效弥补乡村振兴中人才资源短板、有效推动乡村现代化进程等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拥有一定文化水平,生产所需的技能技巧,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意识与战略思维,积极主动投身于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及相关的涉农产业中来的农业从业人员。根据调研、查阅文献,发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不健全
现实的培育路径中,由于培育路径设计的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没有进行分类教学,而是采用笼统式的大班课讲授,学习效果有欠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农民的参与性、获得感较弱。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现阶段没能充分宣传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致使农民不了解“新型职业”的内涵和意义,对掌握科学技能、自我发展等方面缺乏认识,在培育过程中却缺乏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学员所学知识缺乏针对性,以至于学员参与培训的兴趣不高。
(三)培养模式与农民自身缺少契合度
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培训较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实践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实际培养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难以提升其学习动力。此外,农民有自己的工作、生活,需要关照到家人,但部分地区却将农民集中,进行集体化培训教学,忽视农民的生活方式与模式,导致教学环节缺课率极高,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策略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支撑动力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因而,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该重视体系的多元性,从而保持体系驱动的持续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参与主体有政府、学校、农民本身。我校办学类型为职业学校,承担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需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重要支撑,服务乡村振兴。鉴于此,此次培训结合我校培训实践,在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与特色,探索政府、学校、农民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优化流程。
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探究出发,提出研究程序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反思、提升等五步骤开展。
研究程序
(二)注重建设
学校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阵地。鼓励培训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
(三)强化服务
(1)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展销展示,参加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创造机会条件,让农民拓展理念视野,激发创新活力。
(2)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在乡村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为农民提供系统的培训,包括种植技术、市场营销、农业机械操作、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成为具备职业素养的新型农民。
(3)支持创业就业,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创业就业。同时,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如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4)加强农民培训的实用性,职业农民的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农民参与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实践活动,增强农民的技能和信心。
(5)建立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建立全国性、区域性的新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包括种植技术、市场行情、销售渠道等,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决策能力。
(6)引导新型农民走向市场。新型职业农民要具备市场营销的能力,要能够有效地与市场对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作物、调整生产结构。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新型农民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包括营销培训、市场信息共享等。
(三)精研培育模式,提升“研效果”
(1)准确定位,注重供需主体的一体化
根据多年实践,学校在开展农民培训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政府、农民等主体的多方参与、务实合作,有效发挥各方在培训中的功能作用,形成培训的合力。在培训中,政府需扮演好农民培训方针政策制定者、培训活动统筹协调者、培训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农民要根据自身需求提供意见;学校需做好组织管理、师资和产业技术保障。因而,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框架,需要准确定位体系中参与主体的供需要求。
(2)多元参与,关注体系驱动的持续化
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支撑动力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因此,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经济发展的角度,都应该重视体系的多元性,从而保持体系驱动的持续化。
(3)完善制度,保障运行机制的平稳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主要来源于行政与市场两个层面。通过政府层面的制度完善,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促进体系的完整性,为乡村振兴培育出合格的职业农民。在市场层面上,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培训机构准入机制以及资金要素参与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训乡村干部和村委会成员,提高他们的管理和领导能力。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农民,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综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宣传、示范推广、政策引导、科研支持、建立服务体系等手段,促进体系的不断完善,以便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吕莉敏等.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4-48.
[2]何晓琼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支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3):78-83.
[3]周宗辉等.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的思考:基于江苏实践[J].山西农经,2021(1):66-68.
[4]赵爽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昆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3):287-290.
[5]高婉玲.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3):204-205.
[6]屈成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46-248.
[7]吕莉敏等.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构建 [J].机械职业教育,2018(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