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通过模拟人脑思维进行智能处理和判断,能够对用户输入信息进行实时分析与理解,进而优化处理结果。在实际生活中,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这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服务,也推动着各行各业不断革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也将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分析
人工智能是由人创造出的能够代替人类工作的智能设备,其主要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则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载体所构建的系统,具有数据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功能,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其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通过收集大数据信息,并结合自身智能算法,可以分析用户行为,从而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相应服务。例如:在校园管理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考勤情况进行记录;在医疗领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实现对病人身体状况的监测,这不仅减轻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临床诊疗工作中。而计算机信息技术同样具备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可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检索,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资源。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阶段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就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融合,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注入更多活力,采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形式来展示常见的故障类型及解决方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在选择实验项目时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进行安排,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相同的实验项目中,以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讲授数据结构课程时,可以先通过趣味游戏“打砖块”来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引导他们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教学视频,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由老师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评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新鲜事物,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意识。随着“互联网+”模式的推广应用,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信息素养。作为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还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即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并学会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会他们如何甄别网站信息真伪,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
三、利用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互联网及多媒体教学平台日益丰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选择适合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透明化和规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展示,并给予相应的评分。这样既能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以便之后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直播、微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课程相关的内容,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微信公众号、钉钉等工具发布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或信息,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此外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安排一定的作业量,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点。在完成作业后,学生可以将作品上传到网上,教师要对其进行审核,之后再通过适当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四、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及兴趣爱好开展分层教学,使其感受到课程内容对自身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当学生提出“为什么计算机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学生带到一个虚拟的对话场景中。学生通过点击屏幕上的按钮就能与其他同学进行语音、文字和表情等方式的互动,进而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服务。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人机交互模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他们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了教学效果。
除了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真实的交流场景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来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明确的任务目标,使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总之,随着“互联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应不断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全面提升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拥有更多就业选择机会,最终推动我国计算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俊,邹金萍.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2,34(23):179-181.[2]张宝.智慧校园中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以智能问答机器人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