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
丁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丁婉,.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J]. 人工智能研究,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460.
摘要: 在现代电力系统中,传统的故障定位与隔离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分析和经验判断,存在响应速度慢、准确性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电力系统对故障处理的要求,这就需要引入人工智能。本文对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了一定论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数据规模与样本问题、计算效率与实时性以及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等方面分析了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进而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隔离
DOI:10.12721/ccn.2024.157460
基金资助:

1 前言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传统的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在处理多样化故障时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对大规模电网的复杂运行环境,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于物理模型和经验规律,不仅会造成故障定位与隔离过程的复杂化,还会增加故障处理的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电力系统故障定位与隔离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通过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和集成学习等方法,能够从海量的运行数据中自动提取复杂故障特征,有效提高了故障识别和定位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2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

在线路故障识别与定位中,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有效处理大规模的电力系统数据,实现了对故障特征的精准提取与分析。具体而言,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故障信号中的关键特征,并通过多层卷积操作,实现对故障类型的高精度分类。在处理复杂的线路故障时,卷积神经网络利用其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显著提高了故障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堆栈自编码器通过逐层训练和微调,增强了对复杂故障模式的识别能力。在应对多种类型的线路故障,尤其是在处理高阻故障和不完全信息故障时表现良好。与传统的特征工程方法不同,堆栈自编码器通过无监督学习的方式,自动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降低了对人工经验的依赖,提高了故障定位的效率与精度[1]

2.2 变压器和发电机故障诊断与隔离

在变压器故障诊断中,深度信念网络通过对海量历史运行数据的深度学习,能够有效捕捉故障信号中的潜在模式,实现对故障类型的准确判断。深度信念网络通过多层非线性变换,将复杂的输入信号映射到更高维度的特征空间,从而在故障诊断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卷积神经网络在发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任务时,该网络通过层层卷积操作,有效提取了故障信号中的时频特征,增强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卷积神经网络能够自动适应不同的运行工况,在处理不同类型的故障时表现出更强的鲁棒性和灵活性[2]

2.3 配电网中的故障定位与隔离

在配电网故障定位中,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配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提取关键特征,有效实现了故障点的快速定位。卷积神经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该网络通过对电压、电流等信号的时频特征进行分析,能够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故障,并通过端到端的学习模式,直接将输入数据与故障位置进行关联,极大地提高了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效率。图卷积网络在处理配电网中的复杂拓扑结构时表现优良,该网络通过对配电网拓扑结构的建模,利用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实现了对故障传播路径的精准识别,使得故障隔离更加快速和有效。通过图卷积网络对故障区域进行精准划分,配电网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故障点的隔离,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散[3]

3 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3.1 数据规模与样本问题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扩展与复杂化,电力设备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加,涉及多种运行状态和异常工况。然而,尽管数据规模庞大,具有标注的故障数据却相对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数据结构使得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变得困难,模型在处理实际故障时可能出现泛化性能不足的问题。

为应对上述挑战,第一采用数据增强技术,通过模拟仿真技术生成多样化的故障样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充训练数据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第二,迁移学习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在相似领域预训练模型,然后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故障诊断任务中,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故障样本,还能够减少模型训练时间,提升模型在小样本环境下的表现,进一步而言,构建基于云计算的故障数据共享平台,有助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电力系统间的数据互通,通过整合多源数据,丰富故障样本集,为模型提供更全面的学习素材,从而提升故障定位与隔离技术的整体性能[4]

3.2 计算效率与实时性

电力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数据量的庞大,使得算法必须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并迅速做出准确的故障定位与隔离决策。然而,深度学习模型往往需要较高的计算资源,其训练和推理过程可能会耗费较多时间,这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电力系统构成了一定挑战。如果计算效率未达到预期,可能会导致故障处理的延迟,进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为应对上述挑战,可以从优化模型结构和提升硬件性能两个方面入手。在模型结构优化方面,通过模型剪枝和量化技术减少模型参数和计算量,以提高推理速度,并保持模型的准确性。同时,分布式计算和边缘计算也是提高计算效率的关键手段。将计算任务分散到多个节点,利用边缘设备处理部分数据,能够减轻中央处理单元的负荷,减少数据传输延迟,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响应速度。在硬件性能提升方面,引入高性能计算设备,如图形处理单元和专用集成电路,可以明显加速深度学习模型的计算过程,满足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的实时性需求[5]

3.3 模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由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环境复杂多变,数据具有高度的非线性和噪声,模型在面对新的或未见过的故障模式时,准确性和鲁棒性可能受到影响。尤其在实际应用中,故障数据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会导致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误判,甚至错过关键故障信号,这不仅削弱了模型的有效性,还可能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构成威胁。

为应对上述挑战,增强模型的训练数据多样性是提升准确性与鲁棒性的基础。在数据层面,可以通过数据增强技术生成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故障样本,覆盖更多可能的故障类型与运行工况,从而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到更广泛的故障特征。此外,采用集成学习方法,通过训练多个不同的模型并综合其输出结果,可以有效提高模型对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增强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在模型优化方面,利用迁移学习技术,可以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电力系统进行微调,使模型更适应特定环境下的故障特征。同时,在模型部署时,结合在线学习和自适应调整策略,使模型能够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持续优化,从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仍保持较高的准确性与鲁棒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技术能够满足现代电力系统复杂运行环境的要求。通过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和集成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故障定位与隔离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不仅减少了故障处理时间,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增强了系统对异常工况的适应能力。未来,随着智能电网和数字化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特别是在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力系统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和实时决策能力,为应对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佳, 张先涛, 程洪超, 等.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光纤故障检测研究[J]. 自动化仪表, 2023, 45 (06): 38-43.

[2]姜俊秋, 车德敏.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检测与自动修复方法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3, (03): 22-24.

[3]王明菲, 唐佳佳. 电力系统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与恢复研究[J]. 中国品牌与防伪, 2023, (03): 56-57.

[4]郭佳强.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恢复策略研究[J]. 中华纸业, 2023, 45 (02): 86-88.

[5]张晓明, 林宇, 刘纪才, 等. 电力系统中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预测技术[J]. 智能物联技术, 2023, 56 (01): 22-2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