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019 年 3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思政教育引入实际教学生活中来,就成为了我国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中强调,要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地理课程的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而思政教育将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二者相辅相成。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向教育对象表达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以完成教育任务的教学活动。隐形教育是指伴随在正式课程中随机进行,以潜在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施加影响,间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3]。从思政教育的角度来看,高中地理属于隐性思政课程。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因素,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绝佳载体。若教师能将这些思政教育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将其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必将促成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以落实[4]。因此,要求中学教师善于发掘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在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精神操守,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
一、实际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现状调查
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因此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思政的教育效果。本文对中学教师实施思政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在高中教师工作群发放问卷星(回收 200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4 份,有效率为 97%)。通过分析得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所示。
1. 对思政教育融入课堂理解片面
统计结果显示,十分关注教学前沿和新课程改革,国家政策能及时了解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 58.25%;比较关注思政教育,但平时不会主动搜索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 41.75%;认为课堂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有帮助的教师占总数的 98.45%,但仍有教师认为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帮助不大,效果不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国家出台的教育相关政策十分关注,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培养相关品格。但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思政教育缺乏全面、整体的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识不强;缺乏明确的思政教育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品德的提升。
2. 渗透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化
思政教育在高中教学的实施状况主要从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频度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有 66.49%的教师经常开展思政教育,29.9%的教师偶尔开展思政教育,而仍有 3.61%的教师很少或从不开展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 73.2%的教师选择课堂讲授法,19.07%的教师选择小组讨论或辩论,2.06%的教师选择角色扮演法,5.67%的教师选择课外实习法。由此可见, 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处于主导地位。
调查结果显示,如今大部分教师都能相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思政教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易使思政教育知行分离。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思政元素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均衡发展的能力。
3. 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缺失
地理教学中,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水平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差异性,而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隐性化特点。因此,学生的思政水平并不能通过单一的标准来评判。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一般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缺乏德育方面的评价。将思政教育融入地理教学,应考虑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与课程内容的融合程度、教学育人目标的体现、实际教学效果考核等多个方面,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如何建立、落实思政教育评价尚不明确。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路径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挖掘思政教育素材
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者,其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积极提高自身思想品德素质,对国家下达的一系列通知要有敏锐的捕捉力,及时学习相关思想,并将相关思想合理地传递给学生, 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还应以思政元素的挖掘应用作为切入点,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从多个方面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如在讲解海洋地理这方面内容时,教师在引入海洋权益概念的同时,可以对我国当前遭受的海洋主权问题进行说明,锻炼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阐明我国对南海和钓鱼岛等领土自古以来就拥有主权,结合海洋权益的概念探讨如何保护我国的主权领域。通过对于具体案例的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德育观念。
2. 积极探索思政教育新方法,展现课堂活力
开展思政教育要依赖具体的、鲜活的素材,如视频、地图与真实案例等,在开展教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影响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探索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思政素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信息化技术为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提供了多种途径,可以向学生们展示多个维度和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且将其更生动地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分析所学知识。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查询、检索感兴趣的内容,从而通过有效互动加强对于学习内容的了解和认识。
信息化教学能够极大地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与时俱进地提升和开拓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技术, 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的目标。
3.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建立思政教育评价体制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学生成绩为主要参考对象,评价内容单一,评价结果不具有说服力。要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就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地理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构建科学的、可操作的地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的确立主要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维度进行。教材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是思想政治的外延,需要教师运用教材,挖掘思想政治因素,组织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接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应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其价值取向、情感态度、行为规范的评价需要长期进行。
三、结语
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需要长期的工作,其培养过程应该是螺旋式、循序渐进的,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能够完成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有选择性地引入思政教育,高中地理课堂的主要任务仍是讲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渗透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应强调二者的有机融合,避免喧宾夺主。
四、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孙先进.高中地理研学活动中隐性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以“蒙村农业园” 研学活动为例[J].辽宁教育,2021(15):60-63.
[4]. 邓嘉欣,杨林,胡启武,付姗.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究[J].地理教育,202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