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刘影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影,. 问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J]. 地理研究进展,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26.
摘要:
近年来,教学已经在各个学校各个学科普及,其效果良好却也存在一些文体,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现状是一线教师越来越注重情境教学,却忽视情境教学的实质,缺乏科学、有效的实施。面对这种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应施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基于此,笔者提出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的一些建议,旨在创设地理问题学习情境,以达到情境教学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在整体上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情境教学;高中地理
DOI:10.12721/ccn.2022.157026
基金资助:

前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试图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但是,许多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课堂效率相对较低,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是优化地理情境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当今新课程倡导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从问题意识开始,实践能力来源于问题解决过程,而地理学学科具有高度的实用性,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特征,创造出包括地理问题在内的教学情境。将问题式教学模式与情境教学相结合,不仅适合地理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问题意识,使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优化地理课堂。

二、问题式教学的优点

“问题教学”是把教学目标和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地理课堂运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技巧,遵循一定的操作原则。创建以上情境——提出问题、协作研究、分析问题、课堂讲解、总结升华、发现问题,各有所长,互相联系,最大程度地促进问题教学。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和积极性。协作研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头脑风暴、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讲授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分享团队合作成果,形成良性互动,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创造条件——提出问题

提问教学的基础是问题的产生,问题设计是开展问题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解决问题时要遵循一些原则。无预备性问题、随机性问题不属问题教学。第一,创设的问题应是紧扣课程标准,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一系列问题,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逻辑顺序和内在相关的教学内容,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问题。坚持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制订都要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实施教学目标的原则就是这一原则。而创设问题情境也应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找出基础依据和来源。

老师要把学生放在现实的情境中,清楚地把一系列与深奥、内在有关的问题提出来。要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这些问题都是预先设定的。尤其要注意实际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实践性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避免用问题链过分“拉”学生。

(二)合作探究——问题分析

以解题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所以,不管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是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都要由学生去解决。此外,教师更适宜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并以无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进行分组。课上,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头脑风暴,综合分析问题,达到教学目的最大化。

另外,同学们还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思考。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角色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比如,教师要展示真实的情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必要时展示图片材料、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知信息,找出问题分析的要害。为了确保参与的广泛开展,每一组学生讨论都要由老师轮流进行,注意每一组成员的表现,避免个别学生不参加讨论。总而言之,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解释——解决问题

解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每一组的代表在此环节中,要将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并将每一组的重要资料及成果展示于黑板上,以方便各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激励评价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小组互评机制、建立小组评分制、适时确定绩效、积极活动组等方式,提高课堂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应匆忙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如果学生没有遵从预定的分析。听完学生讲解后,征询其他小组意见,鼓励引导,让学生找出问题的钥匙。平稳解决问题,教师在遇到新奇的观点时,要着重表扬,并让团队分享他们的分析经验与分析结果。另外,教师要注意开放性问题,不使用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促进学生散漫思考。

(四)概括升华——深化问题

概括与深化是对问题教学的一次综合考察,是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教师必须遵循知识集成与知识传递两个原则。第一,教师要整合所有的问题链,提炼隐含于问题背后的教学内容,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帮助学生建构完整、明确的知识结构,完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二是要注重运用“类比传递”理论,即运用类比传递理论,找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本课程与其它类似领域的生态与环境保护。通过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的理解。

(五)科学探究——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之中进行探索,让学生从问题的根部开始溯源、开始寻找,一步步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他们在地理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地理现象,学会对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的认知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对抽取力强、内容复杂的问题,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引导的模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用分解法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从而减少问题的难度,还可以通过引用一个相似的问题来引导提出其他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式从问题的根本上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而其核心素养即是在这一步步的过程中所循序培养的。

结语

总之,“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于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基于设计问题,以解题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应用分析能力为重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为原则,转化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要强调学习应从问题入手,重视从质疑入手的教育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这同样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庆霄,林惠花.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培养地理发散思维——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7(8):131-132.

[2]苏小兵,杨向东,潘艳.真实情境中地理诊断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7):125-13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