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化情境教学的内涵
情境教学旨在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备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场景,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使之深入理解教材,为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发展提供切入点。
生活化情境教学是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将其视作学生观察、学习的客体,以语言描绘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使之能够直观了解情境中的事物,不断丰富自我认知,将所学知识与情境中的事物相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寓教于具体生活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内涵
初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时空性特点。地理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师在课上将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使得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同向同行,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真实、具体的情感体验,降低学习难度,不断掌握更多的地理生活常识。采用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向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方面的暗示或启迪,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起联系,逐步提炼和加工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顿悟或建立起全新的知识结构,继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
(一)加强生活交流,深入了解学情
课堂互动交流是了解学生学习概况和创设生活化情境的有效途径,教师能够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学情,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创设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生活化情境。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生活交流,围绕基础知识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地理知识,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辅助学生探索和学习。
这里以“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为例。教师首先利用Flash软件展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动态图,让学生对地球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圈层划分图来讲解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外核、内核的概念,使学生明白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随即展示地球外部的圈层示意图,讲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概念。期间向学生提问:“不同圈层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学生回答:“降水、蒸发。”教师完善并总结后,从生活的角度讲解地球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外部圈层包围。接着展示地球仪实物,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地球形状、大小、经纬度相关知识,并提问:“如何在地球上确定自己所在位置?”学生给出不同回答,教师了解学情后,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定位方式来讲解运用经纬度确定位置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基础概念知识的理解。最后,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地球仪与地球的各项数据,帮助其积累生活经验,使之深刻理解所学地理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
(二)挖掘生活资源,增强洞察能力
生活资源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必备因素,其遍布于教材中、班级内、校园里。教师深入挖掘生活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洞察能力,使之在分析不同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其中的生活经验。初中地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先自行分析教材知识中的生活资源,再从专业的角度解读教材,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增强其洞察能力。
这里以“海陆的变迁”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为例。首先,教师介绍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论述,并发掘其中的生活元素,使学生能够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透彻理解,了解世界著名火山山系、地震带分布状况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懂得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海陆变迁,明白其实际表现。然后解读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状况,使学生了解不同自然灾害对海陆变迁造成的实质性影响,分析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状况,使其明白“世界屋脊”的形成原因,了解喜马拉雅山区、马里亚纳海沟、塔里木盆地等具有代表性的海陆变迁实例,在挖掘生活资源的同时,深度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三)还原生活场景,营造积极氛围
初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特定的生活场景,并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地理知识填充生活场景,以此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这里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水资源”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为例。首先教师要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大致分布状况,使其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现状。分别组织学生还原生活中的“雨季排水”和“旱季调水”场景,让其体会农民和水利工作人员的艰辛,同时了解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提高其节约用水的意识。然后组织学生分析水体、水循环以及海水运动的特点,引申出衡量水资源的不同指标,让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饮用水生产厂家,还原生活中的饮用水营销场景,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类对水资源的依赖,明确人水关系和人地关系。最后,教师列举人类可用的各类水资源,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解析水资源利用标准和国内不同地区水资源的丰欠程度标准,利用世界水资源、中国径流分布图直观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使学生能够在还原生活场景的同时,掌握水资源分布情况。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实践研究,还原生活场景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明确使地理知识生活化的价值。
(四)列举生活常识,突破固有认知
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但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教师要列举生活常识,并围绕生活常识来进行授课,带领学生突破固有的学习认知,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建立、完善知识体系。
这里以“交通运输”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为例。首先,教师列举学生熟悉的交通购票软件,如“铁路12306”“出行365”等,让学生在了解交通出行购票流程的同时,列举生活中的交通运输常识,围绕常见的铁路网和运输干线来讲解地理知识,使其明白“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然后播放“青藏铁路”微课视频,引出“世界最高铁路”常识,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铁路线的起止点和所经过的省级单位、主要城市、地形区域,使其在了解不同铁路站点命名方式的同时,了解铁路线的分布特点,及“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大体分布趋势。这样还可使学生知道人类依靠铁路完成的各类生产、生活服务,进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高铁修建的意义,突破固有认知的同时增加对国内铁路交通运输的理解深度。最后,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铁路图、公路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交通运输方式,教师则围绕学生的回答总结公路、铁路、海上、空中运输特点,重点解读公路、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分布格局,使学生在生活化地理情境教学中深刻理解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生活化情境教学具备明显的教学优势,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与生活常识建立起联系,进而重构认知体系、夯实基础知识学习。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洞察能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深入了解学情,合理延展课堂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突破固有的学习认知,使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雯越,于红博.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1).
[2] 陆云飞.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法的合理应用研究[J].才智,2020(14).
[3] 陈汉川.探讨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8).
[4] 许燕玲.创设旅行情景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中的作用[J].热带地貌,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