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水闸作为水利工程中的关键设施,其流量和水位的准确监测与预报对于水资源管理、防洪减灾、航运以及灌溉等多个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监测与预报方法在面对复杂的水文环境和大量的数据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将其应用于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领域,为提高监测精度和预报准确性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的传统方法及其局限性
(一)传统监测方法简化为水尺和浮子式水位计,但前者劳动强度大且实时性差,后者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导致误差。流量监测常用流速面积法,但操作复杂且准确性难以保证。
(二)传统预报方法依赖历史数据和经验公式,但预报精度易受水文条件变化影响。基于水力学原理的模型预报需要大量参数和准确边界条件,实际应用中参数获取和边界条件变化会影响预报结果。
三、人工智能技术概述
(一)常见人工智能算法
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够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例如,多层感知机(MLP)可以通过训练学习输入输出之间的复杂模式。在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中,可以将水位、流量等相关数据作为输入,经过神经网络的处理得到预报结果。
支持向量机通过寻找最优分类面或回归超平面来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在水位流量关系的建模中,可以利用支持向量机挖掘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对水位或流量进行预测。
决策树是一种基于树结构的分类和预测方法。它通过对数据特征的层层划分来构建决策模型。在水闸监测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利用决策树对不同工况下的水位流量变化特征进行分类和预测。
(二)人工智能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复杂且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数据。它能够自动提取数据中的特征,减少人工特征工程的工作量。同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优化,可以适应数据的动态变化,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这对于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这种复杂的水文数据分析任务具有很大的优势。
四、人工智能在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中的应用
(一)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利用传感器网络采集水闸的水位、流量、水温、水质等多种数据,同时结合气象数据(如降雨量、风速等),为人工智能模型提供丰富的输入信息。这些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安装在水闸不同位置的传感器以及周边的气象站。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等操作。去除数据中的异常值和噪声,例如,剔除因传感器故障或突发干扰导致的错误数据。通过归一化将不同量级的数据映射到同一区间,提高模型训练的效率和稳定性。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测模型构建
构建神经网络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CNN 可以自动提取数据中的空间特征,适用于处理传感器网络中不同位置的数据关系。LSTM 则善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水位、流量等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有很好的建模能力。将预处理后的水闸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建立水位和流量的监测模型。
将多种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融合,例如,将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相结合。利用支持向量机的小样本学习能力和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提高监测模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这种融合模型可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水闸运行环境和数据变化。
(三)监测结果与精度评估
利用建立好的人工智能监测模型对水闸流量水位进行实时监测。模型输出的水位和流量值可以与传统监测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也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展示给管理人员,方便他们及时掌握水闸的运行状态。
采用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指标对监测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估。与传统监测方法相比,人工智能监测模型在复杂水文条件下往往能表现出更高的精度,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水闸流量水位的实际变化情况。
五、人工智能在水闸流量水位预报中的应用
(一)历史数据挖掘与特征提取
收集大量的历史水闸流量水位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挖掘其中隐藏的规律和模式。例如,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季节、不同工况下的数据进行分类,找出相似情况下水位和流量的变化趋势。
提取对水位流量预报有重要影响的特征,如前期水位、流量变化率、降雨量累计值等。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动筛选和组合这些特征,为预报模型提供更有价值的输入信息,减少无关特征对预报结果的干扰。
(二)预报模型建立与训练
使用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水闸流量水位预报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建立输入特征与预报目标(水位或流量)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训练过程中,调整模型的参数,使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水位和流量变化。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如递归神经网络(RNN)及其变体(如 GRU、LSTM)建立长期的水位流量预报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处理时间序列数据中的长期依赖关系,对于提前较长时间的水位流量预报具有优势。通过大量历史数据的训练,深度学习预报模型可以学习到复杂的水文变化规律。
(三)预报效果评价与改进
采用相关系数、纳什效率系数等指标对预报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将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模型在不同预报时段(短期、中期、长期)的准确性。根据评价结果,找出预报模型存在的问题,如在洪水期或枯水期预报精度较低等情况。
针对预报模型存在的问题,对模型进行改进。例如,当发现模型在洪水期预报效果不佳时,可以增加洪水期的特殊数据进行训练,或者调整模型的结构和参数,提高模型对洪水期复杂水文现象的适应能力。同时,随着新数据的不断积累,可以定期更新和优化预报模型,以保持其良好的预报性能。
六、应用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选取某大型水闸作为研究案例,该水闸承担着防洪、灌溉和航运等重要任务。其传统的流量水位监测和预报方法在准确性和时效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水闸的科学调度。
(二)人工智能应用过程
在水闸及其周边安装了多种传感器,采集水位、流量、气象等数据。经过数据清洗和归一化处理后,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分别建立了神经网络监测模型和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利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交叉验证等方法优化模型参数。
在实际应用中,监测模型的水位和流量监测精度较传统方法提高了约 20% - 30%。预报模型在短期预报(1 - 3 天)中的相关系数达到 0.9 以上,中期预报(3 - 7 天)相关系数也在 0.8 左右,明显优于传统预报方法,为水闸的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七、结论
人工智能在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更准确、更及时的监测和预报。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进一步优化模型、提高数据质量,并结合水利工程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水闸流量水位监测与预报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将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金昶.数据与人工智能双重驱动的节制闸流量预测方法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3.DOI:10.27144/d.cnki.ghbsc.2023.000095.
[2]王明,陈有亮,丁季华,等.北横沥水闸老化评估的人工智能和有限元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10,41(02):31-35.DOI:10.13928/j.cnki.wrahe.2010.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