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脑部血肿的临床治疗效率分析
代鑫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代鑫,. 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脑部血肿的临床治疗效率分析[J]. 临床医学杂志,2021.1.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摘要: 目的:探究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脑部血肿的临床治疗效率。方法:自2019年05月开始在本院进行样本选择工作,至2020年01月共选出18例行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患者与等量行传统开颅手术的脑部血肿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对两种治疗方案所取得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介入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更好(P<0.05),且介入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传统开颅患者更佳(P<0.05)。结论在治疗脑部血肿时,可以为患者使用微创介入治疗,不但可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的预后状态也更为理想,可在临床治疗广泛应用。
关键词: 微创介入;脑部血肿;临床治疗效果
DOI:10.12721/ccn.2021.157010
基金资助:

由于创伤等原因,当脑内的血管或者脑组织和颅骨之间的血管破裂之后,血液集聚在脑内或者脑与颅骨之间,并对脑组织产生压迫时,就会形成脑血肿。出现脑血肿时容易造成神经压迫症状,如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等问题[1]。对脑血肿患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对患者的预后更加有利。传统的开颇手术虽然能够很好的清除脑水肿,但手术过程过于繁琐,创口过大,不但容易造成感染也给患者的预后提出了严峻考验。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而本次研究就以脑血肿患者为中心,重点按究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脑部血肿的临床治疗效率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19年05月开始在本院进行样本选择工作,至2020年01月共选出18例行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患者与等量行传统开颅手术的脑部血肿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介入组,含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43.78±5.32)岁;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纳入传统组。有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3.22±5.79)岁;全部患者所提供的基础资料经分析呈P>0.05,表明是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可对比样本。

1.2方法

传统组患者均行常规标准开颅手术,基本步骤包括:依照患者CT检查结果对血肿位置进行定位并加以标记,患者取仰卧位,于标记处开U形口,按血肿标记大小调整创口大小;逐层拨开头皮组织并继续打开骨窗,将硬脑膜成放射状剪开直至找到血肿位,将血肿组织尽量清除并用生理盐水冲洗。隔离保护正常脑组织,为出血点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并逐层缝合创口,CT检查无碍后方可拔管。

介入组依照CT检查结果为患者血肿位位置进行定位,确定血肿位置及最大层面,用CT机上定位灯激光红线做平行标记线,记录扫描结果,依据CT扫图像来确定治疗时使用多大标号的穿刺针,并对进针的方向与深度起到引导作用。使用降压药物控制对患者血压加以干预,使血压不高于200/120mmHg,为患者行全身麻醉起效后,依据血肿深度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用电锤带动穿刺针缓慢进针直到血肿中心,小心抽吸出大半血肿,后使用12500IU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对血肿腔进行冲洗[2]与反复抽吸直至无淤血后注入2万U尿激酶,开引流管进行持续引流直到血肿量小于5ml后可拔管。

1.3效果与观察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血肿未减少或有加重趋势的视为无效病例,有效率=(18-无效)/18;对患者随访3个月,对治疗前与术后3个月的患者进行卒中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卒中评分采用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HISS),总分3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度越高;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综合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应用SPSS23.0软件,通过(x̄±s)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以T加以检验;用n(%)对数率信息进行描述,并以2检验,当对比差异达到(P<0.05)标准时说明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介入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18/18)高于传统组77.78%(14/18),且对比意义显著(P<0.05)。

2.2比较两组NHISS与SF-36评分

治疗前两组两组NHISS与SF-36评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介入组NHISS与SF-36评分与传统组对比均有明显优势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数据详见表1。

表2两组NHISS与SF-36评分对比[n(x̄±s)]

11.png

3讨论

脑组织受到损伤后会在局部区域内出现血肿,血肿对脑组织产生的压迫会有各种不良反应出现。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性极大,对患者有着极大的风险。而微创介入治疗通过CT的指导,在明确血肿位置与大小的情况下直接以穿刺针入脑进行血肿清除工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患者术后能够快速康复[3];另外,开颅手术因创口面积过大,有极大的可能发生术后感染,给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微创介入治疗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却极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介入组治疗未出现治疗无效的病例,而传统组明显高于介入组;同时,两组原本相差不大的NHISS与SF-36评分经过治疗后有了明显的差距。

综上所述,在治疗脑部血肿患者时为其使进行微创介入治疗不但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还能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在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天照.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32):46-48

[2]宫文良.神经内科微创介入血肿清除术治疗脑部血肿的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23):27-29.

[3]张贵臣,刘化欣.微创介入治疗脑部血肿患者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8,31(20):17-18.

作者简介:代鑫,(1976,10-), 男, 汉族, 淄博市临淄区 ,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内科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