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内慢性胃炎较多见且普遍有胃痛、恶心等表现。有数据研讨提示,早期联合施行科学诊治及健康教育可降低癌变发生率[1],本文予以探析。抽选于本院内采取诊断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对象120位并予以研讨,参照计算机分组结果对其分别施行基础指导或健康教育干预,比照病患看护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于本院内采取诊断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对象120位并予以研讨,时间限制在2018.09.10与2019.09.10之间。以计算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于两个组别(对照、观察)各60位。前者男性及女性的概率数值分别为58.33%,41.67%(35位/25位);年龄选取区域内,均值为(49.7±5.1)岁,高低年龄数值分别为60岁与28岁。后者男性及女性的概率数值分别为60.00%,40.00%(36位/24位);年龄选取区域内,均值为(49.2±5.3)岁,高低年龄数值分别为61岁与28岁。两组别对象信息可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致病因素、预后情况、诊疗方案讲解,行膳食、活动安排及情绪疏导,药物及检查指导等。
1.2.2观察组
掌握患者信息,结合院内实际情况开展健康教育干预:疾病干预,以多媒体为载体向患者讲解病症基本常识,阐明健康教育施行意义,着重告知其病症影响因素,讲清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益处,告知其定期检查的必要性;心态干预,通过交流评估择选对象心理状态,依据评估结果对其施行针对性疏导。如焦虑者可加强安抚及注意力转移,通过组织活动、播放轻音乐等帮助其放松。抑郁者可加强外界支持性,多予以鼓励和疏导,开展一对一沟通,从而消除其负性情绪,提高其配合心理;生活干预,评估患者睡眠并依据结果施行牛奶、泡脚或药物干预。对其膳食结构行合理安排,予以活动指导,药物应用观察及不恰当生活习惯纠正等。
1.3观察指标
参照自制依从性评估表及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择取对象个体情况开展评估[2]:完全依从,量表值在90分以上,病症表现消退,胃镜检查无异常判定显著;部分依从,量表值超75分,病症表现发生明显改善,胃镜检查轻微异常判定存在;与诸上不符判定未见。总有效率=(显著+存在)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依照本研究: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看护内容施行数据统计剖析,软件应用:SPSS20.0、Excel数据库。计数及计量资料检验应用X2、t,以百分率、均数方差显示。P数值在0.05以下表明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看护情况
差异指导方案应用下,观察组看护施行总有效率数值相较于对照组结果有明显增长(P<0.05)。
表1看护情况对比(n,%)
3. 讨论
消化系统慢性胃炎致因较多,但普遍与生活习惯、膳食安排等有关联,因此提升患者疾病认知与依从性可有效阻碍其病症发展[3]。文内观察组配合性较强,生活品质有明显提升,病症表现及胃镜检查结果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表明健康教育干预采取下对消化系统慢性胃炎对象日常生活及病症表现均有积极影响。其致因可能在于健康教育干预中加强疾病指导,提升择取对象对影响因素的了解程度,使其认知到良好习惯的益处,从而改善自身不恰当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参与诊疗看护工作。加强心态指导,由于慢性胃炎具有复发特质,且病程较漫长,因此部分患者出现抵触或焦虑抑郁情况[4],加以针对疏导能够稳定其情绪,提升其恢复信心。加强生活指导,改正择取对象不良习惯,确保其膳食、活动安排适宜,休息及睡眠充足,在提升其体质中阻碍病症发展,促进患者恢复。综上言论,在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对象看护阶段搭配健康教育干预对其诊疗及恢复、生活均存在积极影响,效果显著,应用科学性较强。
参考文献:
[1]李锡娟. 健康教育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 28(014):125-125.
[2]王雪涛. 慢性胃炎应用健康教育干预的护理效果研究[J]. 医药前沿, 2017, 7(006):330-331.
[3]闫春霞, 李镇, 刘莉莎. 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慢性胃炎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014):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