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针灸为主分期治疗
袁有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袁有平,. 面瘫的针灸为主分期治疗[J]. 中国中医药,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115.
摘要: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中医也称之为“口僻”,是以突然出现的一侧口角和眼睛偏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原因主要是受寒着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致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或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该疾病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发病通常很急,病人经常醒来后发现嘴巴偏向一侧,无法闭上眼睛、皱眉、蹙额,牙齿不能露出来,无法鼓腮和吹口哨,嘴角向健侧出现明显的歪斜,额头上皱纹消失,鼻唇沟变得平坦。部分病人初期时伴有耳后或乳突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眩晕、耳道或耳廓疱疹等症。部分迁延不愈病人,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出现面肌“倒错”现象,因神经功能紊乱出现面肌痉挛、进食时出现反射性流泪(鳄鱼泪征)、闭眼时出现额肌或口角收缩(口眼联动征)等面瘫后遗症。面瘫通常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临床上常将茎乳孔内面神经炎症引起的核下性瘫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面瘫,而将脑血管病、颅内肿瘤引起的核上性瘫称为中枢性面瘫,前者是病灶侧面部所有表情肌瘫痪,后者只出现病灶对侧面下部肌肉的瘫痪。周围性面瘫常见于贝尔氏面瘫,亦见于亨特氏面瘫。前者因无菌性炎症所致预后较好,后者因疱疹病毒对神经造成了损害而预后较差。
关键词: 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DOI:10.12721/ccn.2022.157115
基金资助:

一、不同阶段的针灸为主分期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手足阳经均上行于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时,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的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故针灸治疗时多选用该三条经筋腧穴为主。采用局部近取与循经远取的方法。

1、面瘫急性期:即十天以内,主要是祛风通络和疏调经筋。针灸穴位选择需多少一些,针刺需浅一些,手法需轻一些。面部腧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患侧翳风、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合谷等穴位处进针,风寒者配风池,风热者配曲池,风痰者配丰隆,人中沟歪斜者配人中,鼻唇沟浅者配迎香,耳后或乳突疼痛者配翳风,热重者还可以耳尖或大椎放血以泄热祛邪。此期应该采取一些浅刺、轻刺的办法,配合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3天后可在面部加用电针轻刺激,每次选两穴为一组,每次选2组,采用疏密波以面部有轻微酥麻感为度,针刺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除亨特氏面瘫急性期热毒袭络证外均可加用患侧面部隔姜灸以祛风解表、活血通络治疗。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2、面瘫恢复期:即从面瘫后十天至三个月内。恢复期的病人,主要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面瘫针灸穴位可适当增加,采用平刺透穴或斜刺的手法,针刺深度需深一些。平刺透穴处加用电针治疗,如阳白透鱼腰、巨髎透四白、下关透颧髎、颊车透地仓,通电后以患者面部出现较为明显的肌肉抽动而又能耐受为度。并在初期的穴位基础上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施行补法。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一月后仍疗效不佳者,可改用刺络拔罐法每周2次配合穴位埋线法每2-3周1次,两者交替进行,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加强穴位刺激,促进患侧面部表情肌群功能恢复。
3、面瘫后遗症期:即面瘫三——六个月后,我们治疗时重在补气养血、活血通络。此期病情恢复相对困难,普通针刺、电针已难凑效。可以采用穴位埋线、穴位敷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敷贴是用马钱子挫成粉末约1-2分,敷贴于下关穴部位,每次8小时,每日1次。穴位注射是采用腺苷钴胺注射液1.5mg,每次选取3个穴位,每穴注射0.5mg,隔日1次,以营养神经、加快触突的传递。如有面部板滞感者可加用皮肤针循经叩刺,以面部轻微潮红、充血为度,每日1次。

二、 面瘫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定位

1、 阳白穴:位于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上方,眉上1寸处。治疗面瘫一般向鱼腰穴透刺0.5-1寸。

2、 鱼腰穴:瞳孔直上,当眉毛中。平刺0.3-0.5寸。

3、太阳穴: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出。直刺或斜刺0.3-0.5寸。

4、攒竹穴: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约在目内眦直上。治疗面瘫一般向鱼腰穴透刺0.5-0.8寸。

5、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5、颊车穴:位于面颊部,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0.5-1寸。

6、地仓穴:口角旁0.4寸,上直对瞳孔。斜刺或平刺0.5-0.8寸。

6、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7、巨髎穴:目正视,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治疗面瘫一般向四白穴透刺0.3-0.5寸。

8、下关穴: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治疗面瘫一般向颧髎穴透刺0.5-1寸。

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直刺0.3-0.5寸,斜刺或沿皮刺0.5-1寸。
10、翳风穴: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直刺0.8-1.2寸

1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可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针刺按摩合谷。

三、针灸为主分期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

针灸治疗面瘫是令人满意的,没有副作用,已成为公认的治疗方法。通常认为得了面瘫的患者应该尽快采用针灸治疗,最好在疾病开始时即使用针灸治疗。大多数临床治疗可在治疗2-3个疗程后治愈。如针刺治疗明显延长至恢复期,则部分患者仅有疗效。大量国内资料和研究报告,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效关系,确证针刺治疗7-14天内治愈率为77.2%,治疗开始后3到4周,治愈率仅为51.8%。治疗开始超过一个月后半年内治愈率仅为4.5%。三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明早期适当的治疗是疾病快速恢复的关键。因而针灸为主及分期治疗则变得十分重要。部分学者主张急性期针灸不一定非取患病一侧的面部穴位,对于面瘫,他们还临床研究了针对不同阶段的针灸为主治疗,在急性期,甚或选择正常一侧的穴位配合远端穴位。中医特色“艾灸”,“拔罐”等治疗方法,辅助针灸治疗,可迅速消除水肿,减轻神经损伤,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此外,在急性期,医生还应指导患者慎起居、避风寒,注意局部保暖,佩戴口罩,勿用冷水洗脸漱口。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冰凉食物,特别是冰镇食品。注意用眼卫生,少看电视、电脑,必要时佩戴眼罩,用眼液及眼膏滴患眼,以减少眼轮匝肌的负担,保护眼睛。另外,还应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及精神紧张。恢复期可适当进食营养易消化食物以益气养血通络、营养神经,并配合闭眼、抬眉、蹙额、示齿、鼓腮等面部表情肌的康复功能锻炼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目前还不能确切的说针灸是否能彻底治愈面瘫,因为面瘫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大部分患者在针灸治疗后可取得良好的恢复效果。综上所述,针灸是可以治疗面瘫的,特别是急性期及恢复期面瘫患者采用针灸为主分期治疗,效果还是很好的。针灸可以起到调节经络和穴位、疏筋通络的作用。它可以刺激面部神经,扩张血管,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面瘫患者。
以上就是对于面瘫患者的治疗常用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大多数患者通过针灸可以改善甚至是彻底治疗,但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患者们治疗,请一定要去正规的中医药机构针灸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