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正在经历省域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和潜在障碍,旨在为制定更有效的战略和政策提供参考。在全面了解城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城镇化政策、加强规划与资源整合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的建议,以实现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
一、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民逐渐转为城市居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成为可能,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优化。现代农业技术、管理手段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城镇化带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民通过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和服务业工作,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这不仅推动了农民自身的经济状况(改善),也为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提供了支撑,促进了农村内需的增长,从而推动了乡村振兴的经济动力。城镇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城市产业的转移和新兴产业的涌现,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农村不再单一依赖传统农业,而是涌现出一系列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产业,如农业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有助于实现全面发展[1]。
二、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潜在障碍
土地资源过度集中是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城镇化推进,一些地方可能出现土地大规模流转,导致土地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经营的基础,加剧农村社会的不平等,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劳动力流失是另一个潜在的障碍,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的短缺。这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的不足,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农村老龄化问题也可能因此而加剧,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也是一个潜在的障碍,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农村可能因为资源短缺、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而难以实现与城市的同步发展。这不仅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也可能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边缘化。
三、战略与政策建议(推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镇化政策以促进乡村振兴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有必要优化城镇化政策,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政府应当关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过度集中。制定政策限制土地的大规模流转,鼓励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土地使用的公平和可持续性,以促进农村发展。城镇化政策应注重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转岗安置。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农民掌握新的技能,适应非农产业的需求,从而减缓农业劳动力的流失速度。政府可以建立职业培训体系,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城乡规划应更注重区域均衡发展,避免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过大。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倾斜,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政府在制定城镇化政策时应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因此,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政策方案,以确保政策更贴近实际需求,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振兴。
(二)加强城乡规划与资源整合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城乡规划与资源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应建立科学的城乡规划体系,确保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能够相互促进。通过综合考虑城乡发展的全局性,制定长期、可持续的规划方案,协调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布局,避免过度城市化和资源过度集中。要加强城乡资源整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如交通、水利、能源等,加强城乡间的连接,促进资源的互通互享。同时,支持农村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吸引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推动城乡资源的有机整合。要加强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在城乡规划中,要确保农村用地的合理划分,保留足够的农业用地,同时合理规划农村宅基地和农田保护红线,以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还应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降低农村创业者的融资难度,推动农村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2]。
(三)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要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农村的通达性和连通性,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农产品的流通,推动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要注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库、灌溉系统等,有助于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减轻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压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推动农村电网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用电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的电力化发展。同时,普及农村宽带网络,提高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推动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要关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结语:
总之,在省域新型城镇化中,生命周期理论提供了深刻的洞察。通过优化政策、整合资源、提升基础设施,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解决潜在障碍,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段龙龙.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逆城镇化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21(05):10-16.
[2]曾江辉.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商论,2021(03):146-148.
作者简介:魏海杰(1987年12月-),性别:女,籍贯:内蒙古,民族:满,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