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做实验才能更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运用起来,提高生物学科素养。个别教师上课时完全以课本上的知识为主,虽然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定理、义,但是这样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缺少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缺少做实验的机会,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太好,这种情况下教师讲解课本知识的水平高低就决定着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改革,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操作,对不明白的部分大胆质疑、大胆猜测。例如,教师在讲“细胞的类型和结构”这一章时,可以提前买-些橡皮泥,在上课时,先将课本知识给学生讲一下,然后让学生脱离课本,根据自己在课堂上记忆的知识,动手用橡皮泥将细胞的结构做出来,之后对照课本上面的描述,看自己是否有缺漏。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更清楚地了解细胞的结构,还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还能在实验中找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前高中生物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时不足,难以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
在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与理论教学不同,学校需要提供必要的实验教学的条件, 这是生物实验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条件来看,许多高中并不能够为生物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尤其是在-些边远地区 ,那些乡村学校中甚至连一个 合格的生物教学实验室都没有,这就导致学校会在条件的影响下去削减原有的生物实验教学的课时,许多教师也会苦于没有教学器材等条件而无法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
(二)实验教学的模式相对落后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都在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以更好的顺应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但是,由于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依然只是强调实验进行的一些必要步骤,以让学生更好的去记住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模式与实验教学的初衷相违背,也不符合时代对生物教提出的新要求。而且,许多教师并不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理论教学,甚至会用一些书面材料来取代正常的实验环节 , 这都会让本该有的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三、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提高学习自觉性
有些生物教师虽然在上课时有做实验环节,但往往更多的是学生看老师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 动状态,很难对生物实验产生兴趣。就算有的学生动手实践了,通常也是照着教师做实验的步骤,或照搬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这样并不会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例如,教师在讲‘细胞膜”这一章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实验步骤,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做实验的材料,如用校园里的树叶、花瓣等片状的东西来充当细胞膜,用牙签等尖锐的东西来完成实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一切可以做实验的材料去完成实验过程, 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在实验中发现生物的乐趣。
四、完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学生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设计思路、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不能只注重成果,要综合地对学生做出评价。例如,在讲到大肠杆菌的接种和分离培养时,由于很难找到做实验的原材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找到其他的东西替代,从而完成实验。虽然学生的实验过程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还是很棒的,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五、开发探究性的生物实验活动和新的实验课程
在生物史上,有很多优秀的生物学家研究出很多著名的实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器具也在不断改进,很多著名实验能更容易被复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寻实验材料,自己做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还能增强自信心。做实验成功的喜悦可以使他们感到满足,从而对生物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探究洗衣粉中酶在洗涤中的作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完成实验,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实验,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做实验时的引导者。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探究性的实验,增加新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让他们对课本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六、开展生活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科的知识往往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拉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而且,从高中生物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几乎不可能在脱离生活实际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融入一些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这种来自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小实验并不会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反而会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遗传因子的发现》这一章节,教师需要讲解孟德尔用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豌豆杂交的实验必然会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让学生去联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的故事,就很 容易对杂交这个过程进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进行区分,这些不同的性状在每个人之间也有着很明显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卷舌,而有的学生就不能做到,再比如有的学生有耳垂,而有的学生就没有, 这都是很容易观察到的情况,也与遗传基因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拿这些来举例子,并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进行观察,在分清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杂交实验分析,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在学完这个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母亲有耳垂,父亲没有耳垂,那么他们的孩子有耳垂的可能性有多少呢?”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学生又能再一次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有利于拉近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而不是照搬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大胆猜测,证实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有创新生物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戈.例谈农村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21(20):67-68.
[2]宋军山.援引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1,38(Z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