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高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雅,. 大数据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2.6.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摘要: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重点,肩负着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质量经济管理型人才的重担。因此以大数据为视角,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引导下,研究地方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更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满足企业对高质量经管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战略,促进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大数据;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
DOI:10.12721/ccn.2022.157064
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究---基于滁州市实践(2022CXXL147);“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初级会计学》课程为例(2021jyc076);2021年滁州市第六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B2021003)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我国位居世界第十四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创新的相关政策,目的是为了激发科技人才进行创新的内生动力,增强科技工作者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中国正处于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的转型依靠创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数据的应用更是需要创新。

2.加快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校专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不断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创业创新型人才。新型经管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应当是将创新思维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当中,注重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潜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拓展经管类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也是切实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加快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3.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需要

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已达到909.4万,较去年的874万人增长4.1%。再加上新冠疫情造成一大批失业、待就业群体,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传统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相径庭,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存在同质性特征,如何在众多同质化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从表面上来看是为了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解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究其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凭借着专业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脱颖而出。此外,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对经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能够迎合大数据时代下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和变革的卓越管理者。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面临的困境

1.学校在实施专创融合中遇到的问题

自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高校也迅速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当中,但取得的效果不佳[1]。究其原因,首先,很多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时,只关注通识教育,对专业特色知识缺乏深入指导。不同专业的就业创业主体和方向亦不相同,财务管理本身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时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寻找创新创业的突破口。

其次,目前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2]。开设就业创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解决就业困境。纯理论的教学方法十分枯燥乏味,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举办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的初衷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但因其与学分、奖金挂钩,逐渐变得功利化。

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相关教学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增设相关课程,或为了解决大四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而应该要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全过程当中,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涯的全过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2.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教师本身不一定是双创专业出身,由于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还很薄弱,迫于教学压力,很多年轻老师和辅导员被安排来上创新创业课程,在没有创新创业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更倾向选择传统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严重,教师大多通过传统的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并且在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方面的作用不明显,造成学生忽略了社会实践,出现创新能力弱、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即便课程增设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教师也只是简单地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平时的表现和实训报告进行打分评价,不能真正了解财务管理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创新创业的真实水平。

3.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观念

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生相对缺乏创新意识和观念。第一,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创新创业课程在学生眼里是一种辅修课程、不重要的课程,或者为部分想要创业的学生服务,大多数学生并不想创业,因此学习“创新创业”课程都是为了获得学分,完成期末考试。第二,大一、大二的学生忙于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大三大四的学生忙于实习和毕业论文,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创业则被忽视。第三,中国传统的观念是追求稳定,普通家庭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本就抱着怀疑的态度。再加上疫情的负面影响导致很多人投资创业失败,创新创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创业积极性受挫。第四,目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主要通过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来实现,学校能够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一旦学生走出校园面对残酷的社会,是否能真正创业成功也有待考证。

4.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设备落后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高校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的最大阻碍[3]。各个高校对于双创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财务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种种原因导致高校双创教育的资金投入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财务管理专业与数据计算、财务分析等密不可分,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应该学会用科技手段,发挥专业技能。由于财政拨款不及时、学校经费紧张等原因,高校的电脑设备、实训室、孵化基地等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处于较低水平,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5.专创融合不足,流于形式

目前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是由创新创业学院管理,但创新创业比赛和专业技能比赛由各个二级学院的专业课教师负责,导致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训平台之间的衔接不足,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之间、专业课教师与创新学院老师之间、学生与创新创业老师之间的关系模糊,分工不够明确。此外,专创融合的形式主要依托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平台,部分专业有校外实践平台,但校企合作交流程度不够,企业依旧充当配角,小学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将创新落到实处。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路径

1.营造良好的“专创”教育环境与氛围

将创新创业打造成校园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体师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通过学校社团、协会、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群体组织,加入创新创业团体组织,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师生组织起来,定期开展交流讨论会,鼓励打造专业特色和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行业骨干人才和杰出校友等开展座谈会,传授个人经验和创新创业理念。除开展下线讨论会的方式,还可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参加多种线上会议,及时关注国内外有关创新创业的最新发展。学校和学院联合起来积极动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三创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4],并将优秀获奖团队的经验分享下去,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经验交流。

2.加快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专创教育融合发展

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构建新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更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将创新创业理念融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全过程。财务管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均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可以邀请有经验的行业领军人才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短板,也能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教育体系的应用价值。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重视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手段和方式,如采用微课、腾讯会议、雨课堂等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专创教育。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通过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PPT汇报等多样化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实务导师联合任课教师共同开展“专创”融合的双师同堂教学。

3.提高专业师资水平,柔性引进企业人才作为实务导师。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大有裨益。高校应积极创造培训机会、学习条件,为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烙上创新创业的底色,在专业教育的每时每刻讲创新、谈创业,从而铸造高水平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联动提供强大师资保障[5]。优秀的师资队伍无疑可以带给学生更为有效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将创新创业的经验传递给学生,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专职教师较少的窘境,高校可以打造以专职创新创业教师为主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为补充的师资团队,借助校内外教师资源壮大现有师资队伍,聘请社会上热心教育事业、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企业精英人才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走向一线,给学生进行最直接的来自社会一线需求的专业信息,引导其增强专业知识学习的信念、潜移默化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结语

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对经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能够迎合大数据时代下对懂经营、善管理的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培养出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和变革的卓越管理者。同时,国家和社会寄希望于高校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迫在眉睫,因此,高校专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不断强化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适度超前储备,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创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健,刘玉威,武海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2017.

[2]杨淑林,蔡伟清,曹敏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以集美大学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8.

[3]吕雪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层、三师、三融"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

[4]李晓.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

[5]程瑞,李丹,路畅.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能力研究[J].科教导刊,201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