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
梁艳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艳梅,.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J]. 地理研究进展,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115.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面临严峻的挑战。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主要由人地协调观念、地理区域认知、地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四部分构成,通过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中学生在主观能动力的牵引下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DOI:10.12721/ccn.2022.157115
基金资助:

核心素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初中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当中,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知识教学时,应当注意从这四个角度出发,探索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教师应当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元化的地理知识内容和地理学科教学形式。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初中地理教材包含着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内容,比如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关系的教学内容,世界人口问题与对策的教学内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教学内容等。第二,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初中生综合思维的教学内容,比如城市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为什么中东地区总是有很多冲突、为什么西欧的居民喜欢乳肉制品等内容。第三,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区域认知的教学内容,比如探究城市的分布规律、探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探究行政区的划分等教学内容。第四,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于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内容,包括培养地图技能,比如绘画出经纬网地图、气氛降水分布图等。

二、基于学科素养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理念培养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所谓人地协调观念就是指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清晰地认知两者的内在联系,降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是通过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帮助中学生感受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影响,针对影响分析内在成因,同时为了平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出针对性的优化与改善建议。

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这节课程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难点是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给出学生我国1月和7月的气温分布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总结出我国的气温特征,比如“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我国气温从南向北呈递减的趋势”等等,根据气温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0摄氏度等温线”,分析等温线南北地理区域之间气候的不同,然后再联系南北方气温差异以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规律,明确人们的某些生产和生活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基于人地协调观念核心素养对教学理念的优化,能有效促进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提升,有利于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探究,养成良好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强化中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

由于初中地理教学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同时也不乏抽象性、理论性和专业性极强的知识,为了让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创设教学情境的全新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第一、二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建一个跨时代的教学情境,播放珠港澳大桥的相关视频,将不同时期的两地人口情况和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进行比对,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对地形、气候特征进行深入了解,让学生对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区域的综合地理情况有全面的认知。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国际枢纽地区或者特色旅游文化城市,都可以联系这两个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类比,多角度地分析地理区域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中的引导探究性问题,要求学生对于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的地形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考查中学生对地形类型、分布特点、地势变化等知识的掌握情况,灵活地变动教学情境,弥补中学生在思维逻辑方面的漏洞,针对性地制定提升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优化初中地理学习的思维方式。

(三)借助思维导图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初中地理课程的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就如同一个地区的地理现象和形态的呈现是由多种因素的作用而造成的,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十分必要。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大有益处,在进行地理问题分析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度学习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内涵,利用思维导图将复杂多变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直观表示,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更有利于中学生养成地理综合思维这一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世界的面貌》第四节“海陆变迁”时,为了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宏观而整体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从海陆变迁的原因入手,将“两大学说”“两大火山地震带”“两大山系”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海陆变迁”这部分知识相对分散,思维导图的教学形式能够将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将主线知识更加突出,直观地展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培养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还要将课堂地理知识延伸至生活中,海陆变迁中涉及的板块运动,可能会导致地震,借助汶川地震的照片,引导学生探究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只有具备了地理综合思维,才能将知识学以致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促进地理学科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当重视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促使他们在学习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悟,学会认清人与自然、环境发展与人类生存的重要关系。

【参考文献】

[1]杨兴军.浅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20(10).

[2]吴佳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0(13).

[3]栾杰.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