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教学压 力与国外相比一直比较大,小学生自杀,抑郁的情况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五育并举”的心理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要。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计划生育以来,80后90后开始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一对小夫妻不仅需要赡养4位老人,还需要养育至少一个子女,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成为家长的80后,90后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工作上,这就导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一些家长能够在本地工作,可以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到每天上班,只能对孩子实行放养,将孩子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部分家长已关注学生的成绩,其他的一概不问。一些家长只专注挣钱,认为只要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就不算是亏欠,还有一些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把孩子就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孩子从小就是留守儿童,而老一辈人更是思想陈旧,对孩子也过于溺爱,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进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性格阴郁,胆小自卑
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当出现问题时,家长没有办法及时给予帮助和解决,爷爷奶奶等长辈更是被时代抛弃的一代,他们对许多事物都弄不明白,即便是发现问题也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导致这些孩子性格越来越阴郁,自闭,而这类孩子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是非常容易被校园霸凌的,一旦出现问题,极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自杀过极端反击。就像前些年的大学生杀人案一样,嫌疑犯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敏感,多疑,仅因为室友的一句嘲讽,就走上了不归路,毁了自己的一生。还有那个给妈妈送钱包被怀疑而自杀的男孩,他们的性格都是不健全的,胆小,自卑,敏感,多疑。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关爱,但是他们无法和他人沟通表达,缓解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二)性格霸道,高人一等
与上述问题相反的一类学生,是属于被家庭溺爱长大的孩子,他们从小就被父母长辈视为掌上明珠,再加上家境优越,因此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在同学面前,他们个性张扬,不好接触,再加上出现任何问题家长都能够帮忙解决,导致他们性格霸道,高人一等,甚至会霸凌欺负其他同学,这类学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如果不能及时管教,就会越来越无法无天,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影响一生。
(三)性格呆板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成绩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许多家长也是如此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只要孩子成绩下滑,就会批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许多家长不惜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但是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会让学生越来越失去童真,性格呆板,甚至被逼出各种精神疾病,就像前段时间热播的《小舍得》讲述的一样,虽然孩子的成绩没有问题,但是性格,心理和精神都存在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同样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四)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压力和学业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中小学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中小学中,越有五分之一左右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自私、任性等,且耐力差,经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问题。而这些问题,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同时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
二、“五育并举”的基本内涵
所谓五育,指的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智育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让学生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利用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力,帮助学生有效的缓解压力。美育则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情操,培养兴趣爱好。劳育则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将“五育并举”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可以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发展,帮助中小学生完善性格,学会释放压力、缓解压力,进而更好的成长。
三、“五育并举”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思考与实践
(一)“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通过“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通过德育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特别是当面对一些道德问题时,教师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白是非,这时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必要前提。只有从小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要求,具备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
(二)“智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智育”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前提,开展智力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通过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询问和引导,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想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寻求帮助。另外,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乐于助人的良好性格,进而让学生乐观向上的成长。
(三)“体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体质训练
为了更好的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培养体育兴趣,真正做到劳逸结合,进而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校应该定期开展运动会,通过这种竞技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体育精神,磨炼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在提高体质训练的同时更好的帮助学生释放压力,提高心理素质。
(四)“美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内涵
学校应积极开展美术、音乐兴趣课程,通过这些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艺术兴趣课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绘画审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寻找到人生的发展目标,进而丰富和充实业余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五)“劳育”: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途径和方法
劳育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的价值,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劳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实践技能,同时更好的锻炼身体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鼓励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地方进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公益精神。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学生的见识和业余生活,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更好的沟通和表达,健全性格,促进其更好的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一定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坚持将“五育”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智育”教育,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让学生能够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利用体育运动,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坚韧的意志力,缓解压力。通过美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情操,培养兴趣爱好。通过劳育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而促进中小学生发展,帮助中小学生完善性格,学会释放压力、缓解压力,进而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震.促进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区域心理教研员的视角[J].现代教学,2020(08):19-22.
[2] 黄孝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融合策略研究[J].教师,2021(05):15-17.
[3] 孔应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教书育人,2021(35):15-16.
[4] 李淑姣,查筠,艾翠林.劳动教育:打开“五育并举”的一把钥匙——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劳动教育评论,2021(01):108-123.
[5] 张志芳,霍德生.五育并举视域下“三位一体”劳动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文汇,2021(0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