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我国发病率非常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疾病本身虽然不具有急性危重特点,但会持续性危害人体各器官及功能,迁延性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1],潜在风险极高,而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一般都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对血糖影响最为直接且迅速的就是日常饮食,饮食一般由患者本人进行规划与控制,虽然临床中医护工作人员会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指导,但一方面患者依从性不高,另一方面依从性高的患者本身也不知该从何处入手进行调整和控制[2],在此次调研中则就这一点,希望通过对比了解标准化饮食设计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在院期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使用数字表法将所有观察对象均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进行对比,每组各45例,在对照组中患者年龄范围39岁至65岁,平均(53.49±7.71)岁,男女比例23:22,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21例,II型糖尿病患者24例;在观察组中患者年龄范围35岁至67岁,平均(55.21±8.28)岁,男女比例22:23,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25例,II型糖尿病患者20例;已分析两组患者常规资料,确认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碍于对比,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同意调研内容,且签字确认,整体调研过程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进行监督。
纳入标准:认知功能良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症状表现及检查结果符合WHO制定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展开相关工作。
排除标准:其他系统功能障碍或器官器质性病变(恶性肿瘤等),临床及基线资料不完善的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接受常规饮食及活动指导,围绕疾病及治疗展开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针对个体情况展开标准化饮食设计,首先根据患者糖尿病分级进程制定大致饮食指导框架,实施的第一步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沟通让患者了解饮食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以及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健康饮食观念的重视程度,侧面提高护理依从性;待护患关系较稳定、患者具备进行相关标准化饮食学习意愿后,对患者展开标准化饮食设计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适宜的食物、食物热量计算方法、「脂肪、蛋白质以及糖类」在每天以及每餐所占比例配比(50%-20%-30%)[3],如何规划一天的饮食结构,以及一些适合且健康的烹饪方式等;在前期有护理工作人员结合患者身高体重及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规划及建议,在过程中让患者详尽学习,后逐渐过渡至让患者自行计算与设计餐饮内容。
1.3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生活质量评分为综合患者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与治疗四个方面的评价总分,使用量表为【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得分越高质量低。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x̄±s)体现数据,t检验,p天线数据差异有效性,P<0.05时表示该项目数据差异有效,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及生活质量情况可见,在两组患者干预前血糖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接受标准化饮食设计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临床指标情况对比3.讨论
通过对本院90例糖尿病患者的观察与对比发现,标准化饮食设计与指导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具体见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血糖及生活质量情况。在调研过程中,分别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的干预手段,一组常规治疗护理、饮食建议与健康教育,另一组针对个体情况展开标准化饮食设计与教育,通过教导患者关于饮食的各种相关知识让患者掌握自行规划健康饮食的能力,最终发现在两组患者干预前血糖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础上,接受标准化饮食设计的患者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干预的患者(P<0.05),其中2hPG体现最为明显,常规干预的患者2hPG平均(12.69±2.25)mmol/L,标准化饮食设计的患者2hPG平均(9.53±1.27)mmol/L。
综上所述,使用标准化饮食设计并对患者进行相关教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慧萍. 标准化饮食护理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5):7+196.
[2]吴梦媛. 标准化饮食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617-3619.
[3]乔巧.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行为学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