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产业的发展非常关键,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森林资源质量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现在造林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数量不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国家林业局发布相关规划要求中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而森林资源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实现森林资源提质增效是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安化县的基本概况
1.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安化县位于湘中偏北,资水中游,益阳市西南部,雪峰山北段,北与常德鼎城区、桃源县接壤;西靠沅陵县、溆浦县;南抵新化县、涟源市;东与宁乡县、桃江县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0°43′07″至110°58′53″,北纬27°58′53″至28°37′00″,东西长123.8公里,南北宽73.5公里,总面积495025公顷,为湖南省第三大县,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
安化地形复杂,西边高、东边低,西边主峰为九龙池,海拔1622m,东边为善溪口,海拔57m,境内山峦连绵,沟壑纵横,有157个千米以上的高山,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县城。全县共有林地4054平方公里,占整个县的81.9%;丘陵地面积为546.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11.1%;丘陵山地面积为134.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2.5%;平原地区为139.7平方千米,占整个县的2.8%.其余部分为水面区域。县城以资江为主体,占县城总流域面积98%以上[1]。
1.2安化县森林资源现状
1.2.1数量增加,质量下降
随着近年来退耕还林、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防护林等项目的实施,以及国家对于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重视,安化县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但森林质量却没有提高,主要体现在大径材数量越来越少,珍贵树种不多,森林生态服务系统功能退化等。安化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攀升,无论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值,目前安化县有杉木261万亩,松木40万亩,竹92万亩,阔叶林148万亩。林分结构不合理,林种林相单一,林地含金量不高,全县普遍以松、杉、竹三类树种为主,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产出值低,抗击病虫害、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国家生态保护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禁止大面积采伐,林农不能像以往一样以采伐林木获取经济利益。因此,安化森林资源主要发挥森林生态功能,而林农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甚微,生态与生存的矛盾凸显,林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足。
1.2.2资源增加,效益下降
全县有608.9万亩的林地,2228.3万立方米的森林储量,77%的森林覆盖率,是国家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群山层峦叠嶂,奇峰耸立,有63座超过1000米的山峰。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自然资源,但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占比不高且越来越低,安化县属于湘中集体林区,85%以上的森林有集体和个人经营,受传统经营习惯的影响,只取不予,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经营管理较为粗放,缺少大规模、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经营管理,导致低效残次林多,同时受短期利益的驱使,极少愿意培育大径材,进一步降低了林地生产率。林业经营模式单一或忽视经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森林已经不能作为农民唯一的经济来源了,“靠山吃山”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人们对森林的管理越来越不上心,对森林的管理也越来越不上心,使森林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虽然也有少数人对森林有依赖性,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落后了,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依靠对森林的管理和对森林的砍伐来获得经济效益,其管理方式比较简单,而且收益周期比较长,加之分散化生产成本较高,产出较少,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系统。
1.2.3林种结构、树种结构不合理
安化县是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有林地面积当中,用材林木占比量达到了71.8%(包含竹林),其中防护林总量仅占到9.5%,经济林总量占比为18.7%。因为这种林种在结构组成方面出现失调问题,可以看出针对现有的森林经营过程中,更加偏重在森林的经济效益方面,但是在生态效益方面重视程度不足,进而造成成森林丧失了对生态环境的控制能力,因此这也是造成安化县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
2当前国内外高质量森林经营模式
2.1国际高质量森林经营模式
国际上高质量的森林经营模式较多,以德国为例进行分析如下。
2.1.1森林功能定位的多元化
在德国森林经营工作过程中,需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的二者兼顾,德国现阶段已经有90%以上的森林已经发展成为自然公园,或者天然公园,做到了林区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且在实现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下不但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生态居住环境,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实现更加稳定持续性的生产优质性的木材资源。
2.1.2近自然林业经营模式
随着工业产业和经济产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德国相关研究工作人员,经过研究之后提出更加先进的近自然林业发展方式,并且重点强调森林经营工作需要回归于大自然,并且基于当地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环境,树种构成作为主要的树种选择依据,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方法,培养大面积的以自然生长状态为主的混交林形式,同时这一理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重要经营方向。
2.1.3先进的森林资源监督工作模式。
德国已经建立起非常科学完善的林业法制,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为森林科学持续经营提供有力保障。在德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国有林公有林和大面积私有林木,都需要定期进行编制森林经营工作方案,保证森林资源的监督工作效果。
2.2国内高质量森林经营模式
目前,我们国家的林草事业已经进入了提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阶段,以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心,实行可持续经营,不断提高森林品质,开辟林草发展新天地,充分发挥林业“四库”功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坚持分类管理与养护相结合,科学制订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管理战略,将分类管理与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对严格保护的公益林、兼有多种用途的兼有林和商品林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划分。保护与保护相结合的天然森林;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防护林;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用材林;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的特用林(主要指经济林木)。在划分分类管理与养护相结合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的要求,将每一种森林资源都进行分类。
第二,坚持整体优化与分区施策相结合。整体优化是指森林经营应综合考虑森林结构、功能和效益等因素,对森林实施最优经营方案。分区施策是指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和森林类型特点,实行分区施策。在经营措施上,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对森林生长的影响,因地制宜地选择最优经营措施。
第三,坚持造林抚育与低产低效林改造相结合。低产低效林改造是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不仅能够改善林分质量,而且能够促进林木生长。低产低效林改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要摸清家底,通过科学评价,制定出合理的目标树种、目标树;其次要摸清资源状况,将所有的目标树都落实到地块上,做到心中有数;再次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最后要落实资金。
第四,坚持经营保护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在森林经营中,要重视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科技创新是森林经营的关键,也是推动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3 安化县森林提质增效模式
根据安化县的地域条件、生态区位和林分特征,对现有低质低效林采用不同的改造模式进行提质增效。
3.1“珍贵树种混交”模式
3.1.1改造目标
经过定向改造,将马尾松、非培育对象的低质低效阔叶林改造为由楠木、榉木、赤皮青冈、南酸枣等多种珍贵树种混交的高品质、高效益混交林。
3.1.2改造模式
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楠木→楠木+榉木(赤皮青冈、南酸枣);
阔叶林→阔叶林+楠木→楠木+榉木(赤皮青冈);
3.1.3改造方法
马尾松和阔叶树树体高大,适宜按选择改造法改造,分两次进行。即第一次选择伐除密度大、生长差和老、弱、病、残、小的马尾松、阔叶树,伐除强度为原有株数的60%,改种楠木。三年后,进行第二次改造,伐除剩余的所有马尾松和阔叶树,改种榉木或者赤皮青冈,最终形成由楠木、榉木和赤皮青冈、南酸枣组成的珍贵阔叶混交林。造林苗木用三年生移植大苗造林,苗高不小于2米,地径不小于3厘米,按株行距2.5米*3米,第一次每亩造林40-60株,第二次每亩造林约20-30株,最后达到每亩60-90株。
珍贵树种的选择依照改造对象的立地条件情况和培育目标进行。低海拔、小坡度、较肥沃的地段,如果需要快速成林,则可选择楠木、榉木、南酸枣等。而对于立地条件较差的生态脆弱区,则可选择楠木、赤皮青冈。
3.1.4效益分析
此模式综合效益显著,尤其经济效益巨大。三十年珍贵树种成材之后,每亩至少可出材20M3,按现行价格每立方米2万元计,每亩产出可达40万元。
3.2“针叶-珍贵树种”混交模式
3.2.1改造目标
经过定向改造,将低质低效杉木纯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毛竹纯林、非培育对象的低质低效阔叶林改造为由杉木、有培育前途的阔叶树与楠木、榉木、赤皮青冈、南酸枣等多种珍贵树种混交的高品质、高效益针-阔混交林。
3.2.2改造模式
杉木纯林、松杉混交林→杉木+榉木,杉木+赤皮青冈,杉木+榉木+赤皮青冈;
毛竹纯林→毛竹+楠木,毛竹+榉木。
3.2.3改造方法
①机械改造法
对于低质低效杉木纯林、松-杉混交林宜应用机械改造法按造林行进行改造。即每留2-3行杉木伐除1-2行,改种榉木、赤皮青冈。按株行距2米*3米,每亩造林30-40株。选用三年生移植大苗造林,苗高不小2米,地径不小于3CM。
②选择改造法
对于低质低效毛竹林、松-杉混交林宜应用选择法进行改造。在林内选择密度大、生长差和老、弱、病、残、小的植株伐除,伐除比率控制在30%-50%,然后改种榉木和赤皮青冈大苗。按株行距2米*3米,每亩造林30-40株。毛竹林伐后每亩保留立竹60-80株,然后在林中视保留立竹稀密情况不规则种植楠木每亩40-60株。同前用三年生移植大苗造林。
3.3“针、阔、竹+彩叶树种”模式
3.3.1改造目标
经过定向改造,将城镇与居民点周边、交通要道两边的低质低效林改造为以休闲、娱乐、生态旅游为目的的景观林。
3.3.2改造模式
杉、松、竹→杉、松、竹+彩叶树种+草皮
3.3.3改造方法
适宜选择改造法。
①林地清理:对于林内的杂草、藤蔓、非培育目的灌木全部清除;对于林分,则清除密度大的和老、弱、病、残株,每亩保留树形好、生长茂盛的目的树种30-40株。
②补种:在清理后的林地内补种草皮和彩叶树种,包括灌木和乔木。最后形成松、杉、竹+彩叶树种(乔+灌)+草皮的立体景观林,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之气。
彩叶树种应选择适宜安化种植的树种,乔木可选择秋季红叶的湖区“三杉”(水杉、池杉、落羽杉)和枫香、红叶杨、红枫、红叶李、秋季黄叶的银杏等,灌木可选择红叶石楠、金叶黄杨、南天竺等,草皮应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生命力强、观赏性强、舒适度高的常绿品种,如天鹅草、四季青、早熟禾等。
4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景观培育主要以“森林小镇”、“森林公园”等森林景观为主,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景点打造依托沿线生态景观,结合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以大安化“茶旅一体化”为主题,整合茶文化资源和景观,建设茶乡小镇,形成“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的四季旅游胜地。交通廊道建设利用现有道路两侧的空间和资源条件,结合沿线景观规划和景观改造,通过对道路两侧空间和景观改造提升,结合沿线经济产业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特色鲜明的交通廊道。
4.1景观
安化县森林景观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包括九龙池风景区、红岩自然保护区、柘溪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景观具有自然生态的完好性,同时又有人文景观的丰富性,如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内柘溪、茶马古道、云台山等景区,九龙池风景区内有湘中第一高峰九龙峰,封顶一天池。这些森林景观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能为游客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态环境,同时满足游客亲近自然的需求。
4.2景点
安化县森林旅游景点丰富,包括云台山风景区、茶马古道风景区、青云洞、龙泉洞、梅山文化生态园等。这些景点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文景观丰富的,如黑茶博物馆公园和茶香花海等。这些景点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如探险、观光、文化体验等。
4.3交通廊道
交通廊道是连接旅游区和景点的通道,也是游客游览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质量旅游效益模式下,交通廊道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4.3.1便捷性:交通廊道应该具有便捷性,能够方便游客到达旅游区和景点。例如,一些旅游区建立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这些交通方式能够让游客快速到达目的地。
4.3.2舒适性:交通廊道应该具有舒适性,能够让游客在旅途中感到舒适和愉悦。例如,一些旅游区设置了高品质的旅游巴士和观光车,这些车辆不仅具备舒适的座椅和良好的行车性能,还能够为游客提供各种贴心的服务。
4.3.3安全性:交通廊道应该具有安全性,能够确保游客在旅途中的安全和舒适。例如,一些旅游区加强了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同时配备了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这些措施能够确保游客在旅途中的安全和健康。
4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林业工作要积极探索高质量森林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加强森林资源经营的力度等,促使林业资源不断提质增效,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许凌霞,李正忠.榆林市森林资源提质增效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1(21):156-157+159.
[2]马浩.陕西退耕还林低效生态林提质增效研究[J].林业建设,2021(04):45-49.
[3]张倩. 湖北省人工商品林综合质效及提质增效典型经营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22.
[4]卜洁,赵荣隆,孟祥江.巴南区森林资源提质增效对策研究[J].科技风,2020(02):138.
[5]童石宝.平江县森林提质增效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9(15):208-210.
作者简介:谌礼雄(1986.09-),汉族,本科,籍贯:湖南安化县,工程师(森林经营),主要研究方向(森林经营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