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需要实现综合发展,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与品质,才能成长为优秀的青少年,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中学教师需要积极更新观念、创新意识、全面强化综合教育,美育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强化美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水平,实现综合发展,还能为传统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创新和弘扬提供必要支持。中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与时代同步的中学校园共同价值观、教风学风建设等,体现了中学校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基础上,校园应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这是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之举。
一、“设计·应用”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可行性
(一)“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分析
“设计·应用”教学领域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皆关系密切。设计方法的引导多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思维主轴,是以“问题为导向”最为凸显的领域。当下,这一领域的教学目标因受场地、材料、师资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充分达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践材料简陋,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学生以废弃物、替代品等为材料完成的作品投放到真实场景中,往往因实用性能弱、使用价值低而无法验证设计的合理性,至于张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体验社会参与的意义基本流于空谈,课程价值也势必大打折扣。其二,教学受场地制约,重设计轻应用现象普遍。如“建筑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强调作品的创新性与功能性,教学中因实操场地缺乏,教师被迫选择以“设计稿”单向度检测教学效果,完全依赖课堂这一狭窄的空间,无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其三,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设计出的作品强调独特性,鼓励个性彰显,教师的精细指导是前提。笔者所在区域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班化教学尚未普及,个别指导、精准施教因师资条件限制而难度巨大。
(二)“设计·应用”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可用元素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为例,“设计·应用”领域涵盖了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服装、装帧、动画、综合设计等内容。“建筑、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可以与校园物质文化建立链接,参与优化校园环境布局。“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装帧、动画、综合设计”等可与校园活动文化建立链接,如文化艺术节的标志、招贴、舞美设计;校徽、校刊装帧设计;校服、班牌、班旗设计等。“设计·应用”教学可依托校园实境,解决校园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再辅以视觉文化加以呈现。由此推演,可以毫无违和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二、“设计·应用”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进路设计
初中生对生活的体悟尚浅,对目标人群的使用需求缺乏透彻分析,对何人使用、有何应用、如何应用等问题缺少有效关注,对使用场景的评估能力需加强。优秀范式、案例是学生灵感的主要来源。设计思维动力不足,呈现作品空有其表是常态。“教育要培养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借由学校的书香亭在冬季暴雪中被压塌需要重建契机,我将教学空间由教室转至校园场景中。
(一)征求建议
作为学生最为熟悉的校园场景,原有的建筑因其既有使用体验,又有记忆留存而形象鲜活。因此,当向学生们征求新建建议时大家显得非常兴奋,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最美的、颜色艳丽的、书香幽静的……由于没给他们限定条条框框,他们的表达自由而热烈。虽说构想稍显抽象,但却为理性思考做好了铺垫。
(二)预设问题
对于专业的建筑设计来说,功能承重预设、风格环境配搭等皆需高度契合。而初中生在初期构思时,会更关注外形而鲜少顾及功能需求。为此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想在新建筑中做哪些与校园生活有关的事情?”这一问题让学生将讨论重心转向了建筑的功能性上:与好友谈心聊天、徜徉在阅读的海洋、写作业等。这些具象的建议正来源于他们过往的生活经验。有生活,有体会,才会让设计脚踏实地而非仅仅停留在云端。
(三)设计探究
接着笔者又提出问题:“满足以上功能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请你画一画”。学生的思维由天马行空的想象开始转向理性思考。他们根据建筑占地原址,有重点地查找资料,研究形制,筛选出“带屋顶,四面镂空的长廊式”建筑样式。师生共同对设计方案进行梳理与改良,随后我将设计图递交给专业设计部门进行完善,最终完成设计施工图。
(四)反思完善
落成后的建筑采用玻璃、防腐木组建,造型通透简练,与环境完美融合;功能上可满足师生交流、阅读、书写、休闲等需求。学生们因参与了建筑的前期策划,故对整个兴建过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因建筑属敞开式通透无围挡空间,一次风雨让其间的部分书籍遭雨淋而受损。同学们受帽檐遮光的启发,提出为书橱加“帽檐”的改良建议。事实证明,这一方法在不改变建筑整体造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了漏雨问题。他们的“开凿水沟,引水入窨井”的建议为雨天地面积水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而加装“太阳能灯及驱蚊设备”的建议,为放学后边写作业边等家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现在这里已成为大家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听鸟鸣,嗅花香,观风雨,阅美文,与同伴交流互动,这里俨然成为校园最热的“网红打卡地”。
三、“设计·应用”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效能
以校园实景为背景的“设计·应用”教学过程可感、可观、可触摸。与校园文化融合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目的、知识用途,对目标能做出清晰研判。教学评价除来自师生、生生之间,更来自所有使用者的体验,评价维度更全面。真实的挑战任务激活学生创造力,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探究成为推动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以已所学回馈师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其自身价值意识,为成长为大写的人加持助力。
教师以美学修养做底色,运用视觉文化浸润作用,熏陶、渐染、参与学生文化人格的塑造,给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最为适切的价值关照。师生联手共筑校园文化形象,校园文化认同感、群体归属感同步加强,校园集体记忆活色生香,全员共建逐渐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推动美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领导与教师都应当准确意识到目前美育和校园文化教育融合的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在美育中渗透校园文化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审美、有文化认同的新时期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中学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103-107.
[2]刘利剑,贺晓敏.中学基层党组织促进中学文化建设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91-93.
[3]宁本涛,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