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丰富德育内容,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但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都适合在小学阶段渗透,可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文明”“诚信”“友善”这三个方面入手,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应对多元文化价值危机的有力举措
多元价值观并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价值观多样化的局面使社会充满蓬勃生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立和冲突,实质性价值共识赖以存在的社会状况不复存在。在愈益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关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普遍性标准越来越成为不可能,道德观念的混乱无序使个体在价值问题面前无所适从、难以决断。面对多元价值观念带来的“不确定”危机,确立一个能够获得人们广泛认同的主导价值观体系对个体及人们的共同生活十分重要。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了国家、社会及公民等各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在国家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公民培育等重大问题上都起着引领作用,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了行动的基本遵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对价值观还未稳定成型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的核心引领作用,使他们摆脱多元价值观的“奴役”,是当前价值观教育应该关注的关键课题。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引导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意义,他曾将青年的价值观养成形象地比喻成穿衣服扣第一粒扣子,只有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研究
1、渗透“文明”。
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目标之一,不仅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促进国家实现文明社会的基础。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渗透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组织恰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到讲文明、树新风的意义,进一步用正确的文明习惯来支配自己的日常行为,以此来逐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可以借助表演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的好习惯。首先确定涵盖不同内容的主题活动单元,如公共卫生单元,可以包括“不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等。之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生活中的一些不正确行为,让全体学生直观认识到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以此纠正自己的不良日常行为习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需要说明的是,在点评学生的表演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点评,分析表演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在互相点评和交流中真正理解什么是文明行为,并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2、渗透“诚信”。
诚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个人准则,也是现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如借助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冲击中激发参与热情,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诚信的价值及意义。可以充分发挥视频的直观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视频资料中对诚信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诚信。如通过播放《海贼王》中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视频中的好人是怎么诠释“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的,并告诉学生这就是诚信。如主人公路飞,因为答应要帮助一位不怎么熟悉的大叔寻找黄金乡,所以他冒着生命危险与别人进行殊死搏斗等。除此之外,《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动画片中也都有相关的故事片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说一说“父母答应自己的事情是否做到了”“自己答应同伴的事情是否做好了”等。
3、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把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
价值观源自生活、经由生活,最终又必然要回到生活,整个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实践。所谓“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塑造个体价值观,离不开现实磨练。日常实践活动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现实土壤,为学生践行与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石。因此,学校要多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活动,以“德育在行动”为原则指导学校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为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学校应努力搭建实践体验活动平台,探索实践体验活动的有效形式与运行机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开展常态化;学校应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生活实践、志愿活动以及实地参观等多方面进行落实。
具体措施有:其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小事,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锻炼与提高学生的认知、体悟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性;其二,学校应多设立志愿组织,定期组织与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设立学生志愿岗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以及校外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他人以及奉献社会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拓展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教育现场,如参观红色旅游基地、进入各种类型的场馆,给学生提供了解国家发展、地域建设、历史文化以及科技革命等方面的成就的机会,深化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在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渗透中,我们不能仅要求学生背诵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有意识地将其与学生日常的德育活动融合在一起,确保核心价值观渗透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基本道德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钱海霞.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浅析小学德育渗透[J].亚太教育,2019(2):13
[2]胡金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小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9,(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