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学思课堂”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学生只有机械的学习而没有深入的思考,会使学习方式固化,不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只有思考没有学习是低效的,学生只有将学习和思考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在学习数学学习中掌握正确的方法。所以“学思课堂”的课堂形式尤为重要,能够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有针对性的数学训练,实现学科素养的提高。
一、“学思课堂”的基本内涵
“学思课堂”顾名思义,是由“学”和“思”两部分共同构成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思课堂”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思考在数学教学当中的作用,教师发挥的是引导性的作用,教师通过向学生抛出问题、提出疑问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力完成数学题目的解答。
从“学思课堂”的内涵角度出发,“学思课堂”是由教师、学生以及课堂这三部分构成的,三部分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只有使三部分的关系协调统一才能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构建。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极度活跃,思维方式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数学学科是一项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强调逻辑发展的学科,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与数学学习的效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从学生这个课堂主体的角度出发,“学思课堂”需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机会,也需要进一步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输知识性的教学,“学思课堂”更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和发散性的思维锻炼,这也要求学生这个主体在课堂学习中要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学习数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答问题。与此同时,“学思课堂”也对教师这个组成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发挥的是教导者的作用,付费的实现课标要求的知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会偏向于采用讲授的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思课堂”要求教师要发挥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学生答案,要通过不断的引导、加强思维开发等形式,让学生自己领悟数学知识中的奥妙,在学习知识后进行题目训练,通过自我学习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掌握。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更新和变化,进一步满足学生这个课堂主体的需求,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思课堂”的构建。在“学思课堂”构建过程里,学生、教师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磨合,逐渐寻找更加有效的构建模式,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带来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二、初中数学“学思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采用学思结合的教学方式
在“学思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学习和思考二者缺一不可,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要基于学思结合的角度探索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转变。为了进一步促进初中生数学思维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应当加强思维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抽象数学思考能力。以“几何图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量的避免直接帮助学生做出判断,要采用思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逐步走进数学知识的世界中。例如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由多个集合图形拼合在一起的图像,利用动画形式将图像一一拆解为多个几何图形。在几何图形结合在一起时会呈现出复杂的形状,在综合情况里学生只有掌握每一个几何图形的个性,才能准确且快速的做出分析和判断。教师应当从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辨别指出各个几何图形。教师还可以进行反方向的训练,比如给予学生三个图形,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拼凑出新的图形,通过图形之间的变化和组合,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学思结合,才能实现“学思课堂”的构建。
(二)构建高效课堂模式
在“学思课堂”中,课堂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时的氛围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都有非常直接的联系,高效的课堂构建离不开活跃的课堂氛围,“学思课堂”等课堂形式也是如此。课堂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特点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转换课堂形式、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初中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好奇心取向的时期,兴趣化的教学环境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课堂形式也能够吸引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比如在《统计调查》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统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或兴趣爱好的类型,然后根据小组的统计数据做成分析表格,绘制成统计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一组数据为例,分别做出不同类型的统计图,例如折线统计图、柱状统计图、饼状统计图等多种类型,充分的利用学生收集到的数据,让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数据整理和数学思考的能力。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不仅能够在学习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实现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创设情景加强思维引导
“学思课堂”离不开思维的培养的训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灵活的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构建起积极课堂氛围,教师的问题创设可以结合生活的情景,贴近生活的知识会让学生更感兴趣。比如在《一次函数》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对学生进行问题情景的创设,比如李华同学在今天早上起床晚了十五分钟,导致上学要迟到了,所以李华在出门后就开始以150米每分钟的速度奔跑,奔跑了五分钟后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了,所以把速度提升到了50米每分钟,在加速跑了七分钟后终于到达了学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列出李华同学跑步的速度和跑步所消耗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设定了相应的场景,学生在结合场景的思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还能进一步锻炼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能够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思课堂”教学中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双重提高。
结语: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关键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学思课堂”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能力锻炼,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起完备的数学能力。构建“学思课堂”,开展学思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课堂情景、加强思维引导、注重学思结合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朱云龙.基于“学思课堂”的初中数学“三角形”整合教学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4):96-97.
[2]路冬梅.试论“导学互动”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8):29.
[3]强劲.探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导学互动”模式[J].科普童话,2020(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