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我国临床医疗中,临床医学检验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的直接根据之一,也是帮助患者进行后续治疗的关键指标。但是目前在医院的临床医学检验中,确实出现了检验质量不合格率较高等现象,对此,本文认为临床医学检验所涉及到的环节较多,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与医护人员、实验室因素共同构成,医院应当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并加强对于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对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86例于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43例。对照组中,男女各152例与91例;年龄为14~73岁,平均(37.68±4.29)岁;观察组中,男女各157例与86例;年龄为12~75岁,平均(38.16±4.47)岁。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差异不大,值得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医学检验,不展开环节质量控制。观察组患者则加强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量控制,具体操作如下。
1.2.1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在拿到检验标本以后,医院检验部门首先应对患者一般资料、检验的具体项目,标本采集的方式及时间等情况进行仔细审核,确保标本信息准确。接着,在考虑合理性、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时效性等多种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将要检验的项目,并为后续工作的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检验人员要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合理运用最新检验手段,并与医师展开良好的沟通,并在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下,采取相对最简单的检验方法。临床医护人员应认真对待各检验环节,仔细开展标本采集、存储、输送、检验直至核收结束等工作,以免因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①样本采集。随着医学检验项目的不同,所需样本也会有所不同,需以患者个体要求为依据,在保证不对病情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做出合理安排,并把握最佳时间采集样本。其中,样本采集最佳时间指的是阳性检出率最高及代表性最强的时间段,也即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的时间。②采血。大部分患者在接受临床医学检验时,均需要采血,此时需采取合适的采血体位,注意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均控制在1min以下,待穿刺成功以后立即将止血带松开,并颠倒血液样本,以免发生凝块。③样本传送。在传送样本时,应确保温度及光照适宜,并注意样本安全,以免污染变性,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对于高危性的样本,还应进行严密包装,以免对他人造成传染。医护人员在确定检验方案之前,还应与患者展开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考虑到部分患者由于不够了解自身疾病,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针对这一情况,医护人员就应以和蔼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关知识讲解给患者听,并严密监测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帮助患者放松心情,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配合各项检验工作,这对疾病的诊治均非常有利。1.2.2检验中的质量控制:首先,医院检验科可实施数字化管理,对检验设备展开定期维护与检修,确保各项仪器及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同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及规定,检验的仪器及设备需定期接受相关部门检测,只有检测结果合格,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其次,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实验试剂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解决人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失误,检验科可借助计算机设备对试剂进行管理,不但可确保妥当储备,良好供应,而且还可充分促进试剂使用效率的提升。检验人员应以仪器性能为依据,选用合适的试剂,并根据相关流程标准及检验项目,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其三,检验人员应对检验仪器设备及试剂的使用操作有一个全面掌握,知晓检验各注意事项,严格按照相关规程开展各项检验操作。其四,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严格监管检验人员,采取合理的奖惩制度,将其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严格监督管理检验过程,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提供充分保障。
1.2.3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结束检验工作以后,仔细核实检验的结果,并建立电子数据库,输入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检验结果,备份存档检验报告与检验单,建立文件管理系统,并保证信息健全、可靠。需要注意的是,临床检验报告较多,并且比较复杂,一旦未能管理不当,就可能出现丢失的情况,给患者的诊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应妥善保管好各检验报告,为复查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此外,检验人员还应与临床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展开积极有效的交流,并加大对临床检验知识的学习力度,以充分促进自身检验能力及水平的提高。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采用(%)表示计数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236例患者的检验结果准确,仅7例数据不明确,检验准确率为97.12%(236/243);此外,患者对检验工作的满意度为98.35%(239/243)。在对照组中,患者检验准确率为86.42%(210/243),对检验工作的满意度为87.24%(212/243)。分析数据可知,观察组的检验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
医院应当建立一套清晰、完善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体系,并通过该体系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在告知患者需要采集样本以及采集样本全过程的流程规范性,提高医护人员的规范程度。
3.2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
医院应当对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保证医护人员能够以较高的专业素养进行样本采集与送检。具体而言,医院可以采取“学徒制”的方式加强对于新到岗的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并采取培训考核制、季度考核制等多种考核方式检验医护人员对于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令医护人员按照规范的流程进行样本采集。患者自身原因、标本采集原因、标本存储原因以及标本送检过程都是导致临床医学检验质量不合格的原因之一,而通过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加强对于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都能够帮助医院提高临床医学检验质量。
结语
临床病例发生检验分析前误差的主要因素是标本因素、试剂及操作设备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标本因素的原因无外乎是:患者采样前并未遵照医嘱,禁食禁饮,采样前一天熬夜、心情激动或长时间抑郁焦虑,又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采样前用药,进而导致标本出错。导致标本误差的因素较多,如患者不遵医嘱,也有医护人员未做好采样前教育的因素。试剂或设备因素主要有,过期试剂导致误差,设备出现严重损耗,继而影响检验结果。人为因素主要指检验人员,检验人员自身技术不过关,自然会导致检验结果出错。
参考文献
[1]刘建文.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及解决措施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21-22.
[2]吴汉项.临床生化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0):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