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和谐共生思想的渗透策略
展一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展一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和谐共生思想的渗透策略[J]. 地理研究进展,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76.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命题,首次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明确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界定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中地理课堂作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围绕着区域内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是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人地协调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076
基金资助:

1传播乡土地理,创设知识情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中,要重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升学生情境感知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乡土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借助当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其归属感与乡土情怀,由小及大,进而促进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在讲解环境问题时,可以以花江大峡谷为案例展开教学。该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基岩大面积裸露,石漠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为攻克石漠化这个“生态癌症”,当地以沿岸50余平方公里石漠化最严重的区域作为示范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及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同时立足本地气候优势,培育特色耐旱果林产业区,使曾经深陷“生态癌症”的地区变得满目苍翠。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实践。以该案例作为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白环境问题的内涵,理解人类的应对环境问题方法,激发地理情感,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2开展问题教学,促进思维启发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和任务时,应循序渐进,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布鲁姆认知分类理论(修订版)为教师设计课堂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提供了多种角度,一定程度上为教师开展问题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所提问题应涉及不同层次,可包含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评价等不同层面。问题式教学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课导入时,可播放有关DDT从大范围使用到被禁用过程的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DDT为什么被禁用?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随后以“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如此之大,它是如何产生的”一问过渡,展示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人类活动一定会导致环境问题吗?一系列设问由浅入深,让学生明白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带来的危害,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3加强学科融合,实现资源统整

所有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应挖掘不同学科课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教学资源,实现学科融合,打破地理与各学科间的学科界限。例如,语文学科中《赤壁赋》一文赞叹了自然之美,思想政治学科“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部分谈到了不同的自然文化对于人文精神的影响。教学时可将该类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作为地理学习的铺垫,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则是地理知识的升华。各学科联系的教学形式比单学科教学更为深刻,可从多角度激发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情感。例如,教科书中的活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可与历史学科“工业革命”部分相联系。选必3的活动谈到:“历史上,许多地区的发展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环境质量在前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渐恶化,但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环境污染的程度会逐渐降低。”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学习延伸部分也谈到:“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两学科联系密切,均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对于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可忽视。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已学历史知识,了解工业革命发展的两面性,辩证看待其对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4推进“互联网+”课堂,提高地理实践力

认知分类理论为“互联网+”课堂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支架。记忆属于低阶思维的锻炼,主要在课前学习中完成;理解和应用属于中阶思维;分析、评价、创新属于高阶思维,是课堂面授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互联网+”课堂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一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学习评价体系。教学过程中,“互联网+”课堂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实现学生主体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依托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或专用的地理多功能教室,以教科书中活动部分“环境与发展”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资料查询,或对该小节中的情境导入、思考、案例等相关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并阐释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随后让学生将思考内容分享到班级群或通过互联网平台传入教师终端,教师及时作出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该活动可让学生自行探索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联系,明白经济发展具有两面性,促进其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形成。

结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让人类更好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当今日趋严峻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刻不容缓,这需要地理及相关学科的通力协作。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乡土地理、问题教学、学科融合与“互联网+”课堂四个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要以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结合四大教学策略,创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培养学生地理情感,培育人地协调观素养,构建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榕璠,杨峻岭.全面理解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科学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5):12-17.

[2]方世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理论视野,2018(02):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