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环境是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德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教育因素的总和。盲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的世界,在与他人相处,与集体融合,与社会联系的过程中,外部因素会对盲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目前的盲校德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盲生对学校、对集体的归属感日渐淡化,我行我素、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日渐严重,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不稳定,法律意识淡漠。不仅如此,个别盲生踏上社会后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建设盲校德育环境,使盲校德育环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笔者结合实践就构建和谐的盲校德育环境建设问题提出一些具体对策。
一、积极课程建构实施的综合性、生活性和实效性
《盲校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界定为“是在盲校3~6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一)更加凸显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指向课程目标的综合、课程核心内容的综合和教育教学等主题学习活动的综合。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增强法治意识,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课程的总目标,另外《课程标准》还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分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课程核心内容的综合主要是“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等”。强调“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1]突破了传统学习内容的线性构建方式,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新思路
(二)更加凸显生活性
课程基本理念明确“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社会、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德育必须融于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是一种生活,道德教育是为了生活,道德教育存在于学生的全部生活中,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步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
(三)更加凸显实效性
由于种种原因,盲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直不强,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割裂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5]德育内容也同盲校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足够关联。要使德育内容体现实效性,必须按照学生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
二、如何优化盲生品德与社会教学
(一)始终以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课程标准》明确:“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养成文明礼貌、爱亲敬长、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初步养成自尊自律、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崇尚公平与公正。”“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始终遵循“生活德育”理论,构建内容体系
(1)关注生活问题,凸显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法或策略。从现实生活出发或回归生活不是目的,而是起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生活的建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不能以抽象的道德概念、理论体系为基本内容,否则又会回到知识灌输的老路上去。道德蕴于生活之中,学生只有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才能理解道德、学习道德。《课程标准》所选取内容都是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学生生活事件、生活故事、生活问题。由于是学生身边的真实的事,因而这些生活事件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将来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能够帮助学生在现在的生活中提升认知和道德水平。比如当我们进行关爱家人的教育时,往往呈现角度比较单一、容易判断的“给爸爸端水”“为妈妈过生日”等情境,而现在,我们更注重生活素材的思考意义和教育价值,呈现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思辨性的“利用节假日,观察和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选择一些自己可以承担的家务劳动,坚持去做”等。再如,结合当下的实际增添了很多极富时代性的内容,如雾霾灾害、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等,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思考和解决更现实的生活问题提供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与空间。
(2)强化选取与学习者有对话关系的核心内容
《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学习视角和问题视角,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发展和提升”,“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残余视力、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适当拓展相关内容,选择贴近当地生活的素材。
《课程标准》集中反映了近年来盲校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成功经验,课程始终贯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其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其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转.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盲校小学德育教学方式的优化[J].现代特殊教育,2021(05):63-65.
[2]徐姗.优化盲校小学中高年级品德社会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9(13):48-50.
[3]沈光银.盲校小学德育问题的具身教学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9(0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