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杨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柳,.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392.
摘要: 在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需求日益增加。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互动产生着深远影响。环境行为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通过揭示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贡献智慧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 环境行为学;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DOI:10.12721/ccn.2024.157392
基金资助:

引言

居住区公共空间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居住满意度。传统的公共空间设计往往忽视了居民的行为特征,导致设计与实际使用存在较大差距。环境行为学通过研究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偏好,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和指导,有助于打造更贴近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

1环境行为学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联系

环境行为学是一门关注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关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它与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密切的联系。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旨在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民的社交、休闲和活动需求。而了解居民的行为特征、需求和感知,是进行有效的公空间设计的基础。下面将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要素、人的需求以及人的行为感知三个方面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1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要素

居住区公共空间的环境要素是指对人的行为和体验产生直接影响的因素。环境行为学通过研究人们对不同环境要素的感知和偏好,可以揭示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期望和需求。人们常常倾向于选择采光良好、通风透气以及绿化丰富的公共空间,这些环境要素能够提升人的舒适感和满意度。在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安排和组合,以营造出宜居的空间环境。

1.2居住区公共空间中人的需求

人的需求是设计公共空间的核心考量之一。环境行为学通过调查研究和实地观察,可以揭示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需求和偏好。人们对社交互动的需求,需要为居民提供公共广场、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等;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需要提供散步道、儿童游乐设施和健身器材等。了解居民的需求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布局和配置公共间,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并提升居住区的社交活力和宜居性。

1.3居住区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感知

人的行为感知是指人们对环境中自己行为和周围环境变化所产生的知觉和感受。环境行为学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感知,可以深入了解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评价和态度。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可用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方面的感知将直接影响他们对该空间的使用和满意度。在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时,需要考虑到人们的行为感知,以提供令人愉悦和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促进居民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2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

环境行为学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一种理解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新视角,通过考虑人的行为选择、心理需求和感知体验,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创造出符合居民期望的公共空间。下面将探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涵盖符合人的行为轨迹、满足人的心理私密性需求以及营造空间领域性氛围三个方面的内容。

2.1符合人的行为轨迹

人的行为轨迹是指人们在特定空间中移动的模式和路径。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轨迹,为人们提供流畅、便捷的移动路径。通过研究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常规活动和路径选择,设计者可以合理规划道路、交通流线和公共设施的布局,使居民的行为轨迹与空间布局相匹配,提升空间的可达性和实用性。考虑到多样化的人群需求,设计者还应当设计可变的空间功能,以适应不同人群的行为偏好和活动习惯,从而打造一个较为包容和灵活的公共空间。

2.2满足人的心理私密性需求

人的心理私密性需求是指人们对空间内部独立、安全、隐私的需求。环境行为学强调了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需注意满足居民的心理私密性需求。设计者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私人休憩区域、引入植被景观、采用屏风、雕花等隔离装置等方式来创造出私密性环境,让居民在公共空间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充分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可以大大增强居民对空间的归属感和舒适感,促进社区活跃度和社交和谐。

2.3营造空间领域性氛围

空间领域性氛围是指空间所具有的特定气质和文化特征,能够引导人们在其中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应该注重营造空间领域性氛围,使公共空间具有独特的空间语言和文化内涵。设计者可以通过景观元素、艺术装饰、色彩搭配、照明设计等手段,塑造空间的品味和韵味,激发居民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共鸣。借助空间领域性氛围的营造,公共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成为人们沉浸、享受和体验的文化场所。

3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3.1整体空间布局设计

整体空间布局设计是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环节。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理念,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居民的行为习惯、活动频率和需求,合理规划和布局公共空间。需要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居民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以确定设计的目标和定位。设计者可以根据人们的行为轨迹和常见的活动模式,合理分配功能区域,例如社交广场、休闲花园、运动场所等。还应考虑到人流量、可达性、交通组织等因素,以优化整体布局。最终,通过合理安排景观元素、道路和设施的位置,打造一个便利、舒适和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2空间划分设计

空间划分设计是为了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和活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要充分考虑到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偏好和移动路径。设计者可以通过灵活的空间划分,创造出灵活、可变的功能区域,以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将公共空间划分为多个小区域,有的适合休闲娱乐,有的适合社交互动,有的适合文活动等。这样的划分可以提供更多选择,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在不同空间中找到合适的场所,促进居住区的多样化发展和社区凝聚力。

3.3行为轨迹与可意象性空间设计

行为轨迹与可象性空间设计是为了引导居民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情感体验。基于环境行为学的设计方法强调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因此设计者应该积极塑造空间的可意象性,以创造出令人愉悦、独特的间体验。通过合理设置景观元素、艺术装饰、照明设计等,打造独特的空间形象,激发居民的情感共鸣和参与度。根据人们的行为轨迹和活动路径,合理安排空间布局和设施位置,提供流畅、便捷的行动方式,使居民能够顺畅移动,并与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行为学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智慧,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打造出更加人性化、可持续的居住环境。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环境行为学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不断创新设计理念与方式,以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促进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蕾.社区互动模式与居民满意度研究[J].社会学研究,2020,40(03):112-118.

[2]胡潇.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探讨[J].城市规划,2020,25(02):56-62.

[3]林佳欣,张明智.居住区公共空间绿化对居民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2020,14(03):78-85.

[4]李伟.居住区公共空间多功能性设计原则及实践[J].建筑设计,2020,29(06):45-50.

[5]张立.艺术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2020,17(01):30-3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