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作为指导高中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明确了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并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思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创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法,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评价体系。因此,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案例教学法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对教材案例不够重视。新的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的变化之一就是在几乎每册教材中都有案例供学生学习和分析,通过统计来看三本必修教材中共有案例43个,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各个板块,实现了对教材中相对抽象的文本内容的有效补充。但是,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受经验主义思维的影响,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应用和挖掘不够,还是喜欢自己原来在教学中所使用的课外的案例,并未发挥出教材案例的辅助作用,导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存在短板。
2.案例的选取不够恰当。从教师应用案例式教学的目的来看,它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但是部分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却一味地追求新奇,或者是直接从互联网上下载案例,并未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导致案例与学生的基础认知有距离,这样学生难以把案例与已有的认知相联系,甚至会加大学习难度,事倍功半,影响了教学效率。
3.教师不敢放手。新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教师要重视问题式教学,即要引导学生在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其学习能力,而案例式教学也有利于落实这一要求。但是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依然在“主宰”着案例分析的过程,教师讲案例、析案例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还是在被动地听,其主体地位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案例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二、优化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素质是重要前提。要想有效地发挥案例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辅助作用,首先需要地理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在思想观念上,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究高中新课改,了解新课改、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要求,理解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案例教学法优势与价值。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主义教学思维,改变教师完全主宰教学的旧有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并且力争落实到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在教学技能上,地理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学习和提升意识,开展案例式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和反思,尤其是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准备:其一是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自己一定要在课上教学开展前深入、全面地分析案例,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二,要提升地理教师的课堂掌控力,地理教师一定要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课堂,在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或者探究时,教师一定要有等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鼓励学生自主纠正错误,力争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学生探究热烈有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有效发挥其导学作用即可。
2.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地理教材是课程标准最直观的呈现,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也渗透了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要应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在地理旧教材的内容中有明确的案例设计,而在新教材中虽然没有了案例,但它依然有“阅读”“活动”以及单元后的“自学园地”,它们很多也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且与学生的认知关联密切,教师一定要重视合理、高效地应用。
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把案例融入教学内容中,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读一读或者给学生讲一讲;其次,要根据教师教学用书来领会教材设计这些内容的意图,深度挖掘其教学价值;最后,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再进行一些内容的适当补充或者拓展,发挥其案例价值。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是北欧国家芬兰对环境立法的过程,结合活动中的问题使学生思考“为什么芬兰要重点治理水体污染”“谈一谈芬兰环境保护工作的可取之处”,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国家要制定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其具体举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进行学习内容的拓展,联系今天我们国家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内涵,再去理解我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就更加容易。
3.教师要合理选择课外案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死板地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教,而教材中的部分学习内容中更多的是给学生呈现抽象的知识或者理论,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其内涵,他们并没有充分消化和吸收知识,进而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辅助学生有效学习,地理教师可以选择课外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但是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注意合理性,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来选择案例:首先,要重视案例的典型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典型性是指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繁杂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来理解学习内容的成因、过程和规律;启发性是指能够引导学生递进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即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其次,要重视结合教学需要选择案例类型,如知识型案例更多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分析型案例则是着眼于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讨论型案例则是立足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其难度相对较大。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适度加工。即教师针对网上下载的素材要有二次加工意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特点以及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形式主义的误区。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法。而案例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课堂、主动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和优化案例式教学,不断提升地理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元锋.浅谈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5):200-202.
[2]王泽锋.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新通信,2022,24(09):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