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
罗锦云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锦云,. 融媒体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路径[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1.7. DOI:10.12721/ccn.2021.157064.
摘要: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点和抓手,媒体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媒体成为社会治理多元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被赋予了诸多新的角色内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可以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但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通过媒体融合加快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使县级融媒体这样的新型传播平台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性媒体力量。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媒体角色社会治理
DOI:10.12721/ccn.2021.157064
基金资助:

人类社会的生活因互联网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技术赋权之下,人们获取、发表、传播信息变得更加便捷、畅通,这样一来,中国原有的“相对封闭、固化的传播格局”就被打破了。传播格局的变化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挑战。为应对互联网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的挑战,不断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必有之路,媒体融合也成了必然趋势。

一、媒体在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发挥不足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主流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上。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对基层社会治理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进入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被削弱,而新兴媒体的传播力得到迅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新兴媒体由于缺乏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没有得到充分履行,甚至把自己作为“纯营利性机构”,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媒介素养有所滑坡,利用基层受众易感性的弱点,为了吸引流量而无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底线,少数媒体对娱乐化、个性化、情绪化的舆情视而不见,甚至出现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社会公德的现象。

(二)对基层受众的协调动员能力不足

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对基层受众的协调动员能力,尤其是引发关注、激起共鸣、形成社会互动的能力。媒体主要通过设置新闻议程来影响基层受众对新闻议题的态度和认知。进入网络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协调动员等方面的功能面临着碎片化的威胁。“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难点是社会组织和群众缺乏治理主体能动性,未能与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形成有效的互动。”因此,媒体能否引导培育基层社会组织和群众的治理主体能动性,形成广泛的社会协调动员力便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

二、优化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式的主要策略

(一)坚持党管媒体,把党性原则贯穿于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要把党管媒体的原则贯彻到新媒体领域,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传播平台都要纳入管理范围,所有新闻信息服务和相关业务从业人员都要实行准入管理”。

也就是说,所有媒体都必须贯彻党管媒体的原则,确保党对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加强基层媒体人自身的党性建设,把党管媒体原则在基层媒体的建设、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真正落到细处、落到实处,特别是在新闻编审、发布环节,要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把好正确舆论导向关口,针对基层受众的特点,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真实、准确、及时、有价值的正能量新闻信息。基层领导干部要做到学习网络知识常态化,克服“本领恐慌”,提升媒介素养,培养与新媒体打交道的本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察网情、观民意,善于把党性原则与高超的舆论领导能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媒体从业人员要提高“执网”能力,在政治方向上练就“火眼金睛”,增强识别能力,保持敏锐性、及时性,什么时候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二)加强正向引导,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社会治理舆论阵地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把先进文化嵌入基层信息流,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基层新闻舆论主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解释舆论,对基层各种因价值观念差异而产生的“舆论圈”进行正确的引导疏通,用真挚的感情重塑党和基层民众间的信任关系,增强受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热情,获取民众的支持与信任。必须着力在基层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媒介素养和甘于献身社会治理事业的意见领袖,从群众身边鲜活的事例中挖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乐善好施、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等正能量新闻;用凡人凡事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引导,善于发现大众舆论信息的问题偏差,及时纠正街巷坊间、基层社会舆论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语言偏差,解惑释疑、阐明是非,提升批判力、解释力;善于运用百姓语言分析舆论信息背后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增强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三)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力、引导力

网络时代媒体引导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媒介技术、新闻生产和传播策略创新的竞争。理性认同是媒体引导力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体行动者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能够使行动者互相交换意见和达成共识,基层受众更乐于接受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语言。因此,增强话语魅力、创新话语体系对增进受众感情认同、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至关重要。

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引导力,必须增强话语表达在基层的感染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形成独特的传播风格,立足公众利益,优化公共服务,摒弃“一言堂”话语模式,增强与受众的情感互动。无论是话语体系还是传播风格,都要贴近基层百姓实际,根植于群众生活,指向民族自信,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营造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立体化、互动式的传播语境,实现专业化、权威化、可信赖的品牌威望与现代化、生活化、优质化的传媒特色之间的有机统一,在满足广大用户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提升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引导力,从而更好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四)注重社会服务,以高水平的媒体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高水平的社会服务是媒体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政府网客户端小程序推出“疫情防控线索征集”专区,联合国家卫健委等部委先后推出“患者同乘接触者查询”“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查询”等11项便民服务小程序应用,直达基层,直达现场,服务便捷,快速高效,仅仅1年时间,小程序总访问量超过5亿次,疫情服务专区访问量超过2亿次,成为首个注册用户达千万级的国家级政务小程序,公众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为媒体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开拓了新领域、打造了新样板。

三、结语

总之,在社会治理视域中,媒体不仅是工具和中介,而且是治理主体之一,它依凭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对基层社会治理产生强大的形塑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体现为技术与工具创新所带来的便捷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更体现为媒体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意识和行为的激发、协调与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新型融媒体平台特别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应该成为今后媒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麦伟杰.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和实践启示〔J〕.理论与现代化,2019(02):58-66.

〔2〕张光辉,李咏梅,宋丽云,等.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

〔3〕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