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德育为先,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加强德育育人的内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教育。作为数学教师,既要做好教书的过程,更要注重育人的目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一、发挥榜样力量,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意为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扎实学识、文化水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以学识育人,更要以德育人。榜样力量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在教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往往非常注重挖掘学生中的榜样,其实在学生心目中最具影响力的榜样是教师自己。
“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思维和人格,了解学生的兴趣,融入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带动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运转起来。课堂上可以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影响西方及到世界的数学,是第一个注重“数”的人,被认为是勾股定理的西方首先发现者,他允许妇女听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上还可以告诉学生,有一种精神叫科学家精神,有一种探索叫求证,在时代和历史进程中一流人物的道德成就比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我国古代有一本数学名著叫作《九章算术》,是张苍、耿寿昌所所撰写,课本中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分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约分术”、“方程问题”出自这本名著,在当时世界上处于十分优越的时代地位,其出现则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还有大家熟悉的“鸡兔同笼问题”出自《孙子算经》一书,祖冲之 的“圆周率”、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等卓越成就均突显祖国的辉煌。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数学专业学习,促进自身的数学专业成长,并将所学所感传递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一个个故事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感受到数学教师深厚的数学专业素养,努力发挥数学教师专业的积极影响。让学生接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数学方法,在数学全方位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完善学生人格修养。
二、耐心润物无声,带领学生深度学习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教师育人态度谦逊,工作谨慎踏实,课堂教学中,本着每个学生平等的原则,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引导启发学生,给予学生人格上的最大的尊重。关注优生,大部份优生拥有自信的同时心灵也有脆弱的一面,关爱簿弱生,他们也期待被认可的一刻,不可忽略中等生,他们是你课堂上最忠实的“粉丝”,无时无刻都在为奔向优生的方向努力。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积极性,让课堂充满你与他的光辉。
知识建构教学可促进学生"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将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由“低阶思维”带往“高阶思维”的教学方法,有较高难度,但教师耐心教导,必能润物无声,带领学生深度学习。
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解,本杰明·布鲁姆(Bloom,1956)及罗伯特·加涅(Gagne,1985)等人的学习理论影响较大,他们对认知教学目标进行了分类,把认知发展水平分为六个层级秩序:知道、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和创新。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知道等低阶思维中,记忆的多,用的少,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久而久之还会出现记不住而放弃数学学习。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要注重发展高阶级层目标,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高阶水平的教学活动在水平层级中分析、评价和创新,教育目标均指向高阶思维,
例如《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在智能平板中给学生提供“几何画板”软件,让学生在智能平板学习平台上制作一个动态变化的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通过对圆周角与圆心角的观察、测量、比较,主动探究逐步加深认识、理解和应用两者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图形关系,自觉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归纳构建新的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数学模型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
学生通过深度学习,高阶思维的训练,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大胆、自信,勇于探究,勇于发现,勇于表达,性格坚韧。
三、思维逻辑慎密,培养学生严谨态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推理和证明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应对学生解题的步骤严格要求,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训练自身的推导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如果拥有良好的解题习惯,推理能力往往都会更强一些,因此老师通过推理与证明的数学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惯性习惯,端正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
七年级的几何学习是初步接触,侧重于合情推理,即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图形的某些性质,同时渗透演绎推理的有关思想。到八年级的上册最后一章开始正式学习证明的必要性、证明的形式化表述,并对些之前得到的有关图形的结论或明确为“基本事实”,或给予严格的证明;此后则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并举。八年级下册学习几何时先用合情推理方法归纳猜想出结论,再用演绎推理对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进行严格的证明。此时,学生证明探索活动则得到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学生对数学推理的理解和运用就更加全面、深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例如七年级的《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鼓励学生通过“转动”木头的活动,观察、归纳,直观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通过观察、感悟木条a、b 的位置关系与∠1、∠2的大小关系密切相关,利用此结论可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合理性的解释,正确即可,对表述语言不必过于苛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尊重,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与老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和提供的学习资源产生互动,使知识的获取在自然而然中顺理成章,又有理有据。
九年级《圆心角与圆周角的关系》则从具体情况入手,找到特定弧所对的圆周角,并通过度量或比较相关结论进行猜测,改变角度,使问题一般化,再进一步对圆周角定理进行证明。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态状态下进行观察,“圆周角与圆心有几种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当学生得到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后,引导学生从最特殊的情况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其他两种情况能否转化为第一种情况进行证明,如何证明等。运用了数学的转化、类比、分类、归纳等高阶思维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在往后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解决时,便会模仿、迁移本节所学的策略。
课标阐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数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重要基础,发展培养抽象思维,发展推理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德育教育将是帮助学生学习与健康成长的中坚力量,德育与数学结合为数学教育,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会用数学及数学思维解决问题,获得积极、自信、合作、严谨、理性、科学的生活态度。育德育之苗,开思维之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隋淑春,林建明.“加权平均数”情境式教学课例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2(3):28-31.
[4]朱文芳.研究数学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