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接收的急诊患者中,占比较高的是胸痛这一症状类型,急诊胸痛患者的病因多种多样,如心血管病变、胸壁病变及支气管病变等,该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等特征,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救治上,需要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为患者的救治提供极大的帮助。临床研究表明,优化急诊护理工作能够正确及快速地帮助医护人员对急诊胸痛病患进行诊断,且予以患者提供及时的对症治疗,如此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以及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同时也让抢救流程做到紧密衔接,尽可能缩短分诊与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及改善负性情绪。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抽签的形式在我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中选取出116急诊胸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8)和试验组(n=58)。对照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30~76岁,平均(52.14±4.57)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5h,平均(2.22±1.17)h。试验组男25例,女33例;年龄31~77岁,平均(52.10±4.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h,平均(2.28±1.10)h。组间上述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接诊时为患者自行到医院就诊,根据其主诉情况指导其进行分诊,同时由接诊者联系医生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对患者开展心电图检查,确定患者病情以及病因后再为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例如开通静脉通道,对患者肌酐蛋白以及静脉通道等指标进行检测,并且根据检测结果给予相应的抢救药物等。试验组以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具体为:①设立专门胸痛诊室:在诊室内提供胸痛抢救床与观察床,确保胸痛患者可及时接受诊治,还可保障医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胸痛患者所处位置。在抢救床旁安置好除颤仪、心脏起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②与患者家属沟通:掌握患者年龄、病前经历相关信息。通过与家属沟通、查阅患者病历,掌握患者病史为诊治提供科学依据。先让胸痛患者入诊室,进行心电图检查、采血、静脉通道建立护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在9~19min内打印检查报告与心电图报告。
1.3、统计学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和试验组抢救效率比较
在抢救效率方面,试验组急诊停留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分诊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抢救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和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抢救效果比较
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总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在抢救效果方面,试验组抢救成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抢救失败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照组和试验组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
在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在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试验组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痛为患者临床常见表现之一,引起胸痛症状原因与肺栓塞、心肌梗死等疾病有关,其中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对发病率较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抢救效率方面,试验组无论是急诊停留时间,还是分诊时间,亦或是抢救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短(P<0.05)。同时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试验组总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而在抢救效果方面,试验组抢救成功率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提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进一步提高急诊胸痛患者提高抢救效率以及效果,更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在住院时间方面,试验组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在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试验组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在护理质量评分方面,试验组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临床护理质量方面均具有良好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以进一步缩短出诊时间,从而确保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到最为专业的救治,且在其入院后还可以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优先为病情严重者提供相应的救治措施,从而有效保障其生命安全,提高抢救效果以及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时,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抢救效率以及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对不良事件发生的控制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吉翠翠.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5):124-125.
[2]汪听,刘玉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6):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