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用术式,主要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病症,但患者在术后需卧床静养,以至于机体血液循环速度减缓,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从临床实际调查来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其机体功能本身便处于下降趋势,在术后发生DVT的风险性更高,这也给术后DVT的预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对照实验中,便重点探讨了按摩疗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DVT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中共选取研究对象28例,收治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据临床诊断,所有患者均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包括有11例股骨头坏死、9例股骨颈骨折、8例粗隆间骨折,同时也有3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5例合并有糖尿病,无其他系统性疾病、精神类病史,可无障碍交流,依从性良好,家属均已在相关同意书签字。入组后,根据DVT预防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4例。观察组中包括有9例男性和5例女性,年龄介于63~77岁,平均年龄(71.02±3.54)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7∶7,最小年龄62岁,最大年龄81岁,平均(73.69±4.58)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于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术前、术后均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让其尽可能地了解DVT的危害性,并在术后协助、指导患者活动双下肢,加速血液循环;同时需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做好病情监测、饮食指导、用药管理等基础护理措施[1]。
观察组应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增加按摩疗法。①在患者保持仰卧位的体位姿势下,协助患者下肢外展,角度控制在30°左右,双手分别抓住前足和踝关节上方20cm处,后者保持固定不变,前足处缓慢协助踝关节进行旋转运动,每次进行10min,每天2次。②保持从远心端到近心端的顺序进行按摩,一般需按照脚底、脚背、小腿腓肠肌的顺序按摩,且为降低刺激性,动作应尽量轻柔、缓慢,并对三阴交、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实施点揉法按压,刺激穴位,每一穴位点揉完毕后还应进行轻微的腿部拍打,每次30min,每天2次。③术后第3d,应重点推拿股四头肌,在该过程中患者会有疼痛感,应事先告知患者疼痛是必然的,让其尽力承受,每天均应进行多次,直至疼痛感消失方可停止[2]。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预防DVT措施下患者的DVT发生率以及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处理
实验过程中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选用SPSS20.0,使用“±”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使用t、X2检验,若数据间差异较大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 DVT发生情况分析
表 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按摩疗法的帮助下,其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2 静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分析
表2 两组患者各静脉血流速度对比(cm/s)
采取干预措施后,应用按摩疗法的观察组,患者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明显更优于对照组,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目前,我国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其骨骼会出现退化,使得各种骨科病症发生率在逐年提升,如常见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若存在有以上情况,则需使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从实际调查来看,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较高。
通过实际调查研究证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和血流缓慢是发生DVT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其机体功能状态本身便有较大程度的下降,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卧床休息,这时其机体血流状态缓慢;同时,因年龄、日常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老年患者伴随有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病症,以至于机体内会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在炎性因子的影响下,凝血因子含量增加,使得血液处于异于平常的高凝状态;最后,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血管壁受损。总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符合DVT形成的三大要素,进而在术后有极大的可能会面临DVT风险[3]。
当下,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非常关键,一般情况下多为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活血化瘀药物;或者采取一系列物理方法,如应用气压泵、穿戴弹力袜等,以上常规措施虽然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不足,如弹力袜的穿戴要求较为严格,否则可能会出现浅表性血栓性经绵延或水肿情况。本次实验中,于观察组实施了按摩疗法,这一疗法来自传统中医,围绕踝关节以及下肢重点穴位进行推拿按摩,以此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DVT发生率。如表1来看,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则为7.14%,明显更高于观察组,(P<0.05)。而且在按摩疗法后,也对患者的下肢各主要静脉的血流速度进行了监测,其中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明显更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将按摩疗法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中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应继续在临床上加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许蕊. 协同护理模式在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9.
[2]白璐. 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6.
[3]周秦,白平利,李璐,见向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 血栓与止血学,2019,25(06):1037-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