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需要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行思考解题,然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是刷题、刷题、刷题,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建立数学知识网络体系,达到一题多解、灵活运用。随着初中知识越发深入,尤其是在解答函数与圆锥曲线的题型时,学生更是无从下手,看到这样的题直接选择放弃,跟不上教学进度,并在数学学习中不断感到挫败,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缺少数学思维
在初中阶段,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的意识,不能再像小学阶段一样,由教师手把手进行教学,探索知识。应该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能重新设计处理例题,关注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转化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教师能够关注课堂对话,很好地设计“问题串”进行师生间的对话。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阶段中,教师依旧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的“白纸”,凡事亲力亲为,恨不得把所有题型都教学生做一遍。但是,这样的僵化教学,使得学生思维固化,缺乏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的数学思维,导致学生平时大量做题,考试时题型一变,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做。
(三)课堂教学形式化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教师还存在教学形式化的现象。他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重视信息技术应用的美观度,如PPT的展示,重效果轻内容,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技术应用过程的脱节,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用。另外,教师对部分知识点的讲解不深入,导致学生学习的一知半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评价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教学评价下,教师始终以考试成绩作为最终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导致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进步,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建立。教学评价有时也只是为了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并不是研究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这不利于教师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导致教学评价失去了其本身的实质性意义。
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数学的教学形式,辅助课堂教学。不仅如此,其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等形式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顺利推进教学进度。
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变量对函数图像的影响。然而,要保持函数图像的准确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确定图像的点上,而且图像又会因一个点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功能呈现整个图像以及在图像各点变动下的函数图像的变化等。这样既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对函数图像进行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做到活学活用,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二)开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进度。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为此,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相对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交流解题思路和学习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中,教师要保证各成员学习能力、数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学习方法等的不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预习和理解全等三角形,探索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方法。通过在小组中的学习,学生能互相交流看法。这能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并进行总结。这将更有利于教师“对症下药”,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数学的应用性
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学生是个难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问题,接着回归数学本质,再以问题形式激发学生思考。
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实际生活中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例子,如“4米高的旗杆在地面上的影子为6米,附近一建筑物的影长为24米,那么该建筑物的实际高度是多少?”,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作图过程是否出现相似三角形?”“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什么?”等,将问题留给学生,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并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一步的研究,顺利推进课堂教学进度。
(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将考试成绩看作衡量学生数学学习的唯一指标,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因此,教师在考核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步幅度以及考试成绩等纳入到考核体系中,综合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既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步骤。
三、结语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体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进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楠.初中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以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为案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41(2):111-114.
[2] 李亮.落实培养核心素养要求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探析[J].成才之路,2020(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