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推动数学教育改革,转变学生学习形式。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传统说教式方法作为教学基础,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以此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数学能力形成。
一、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势
(一)实现教学资源整合
在信息技术中,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与数学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弥补数学教材中资源不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课堂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视听结合的优势开展教育工作,描述函数运动状态,直观展示难以想象的临界值变化状态,为学生呈现不同形态的数学知识,借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同角度方面感受数学知识,学习数学文化。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知识内容,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二)创新教学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衍生出多元化教学手段,并在教育中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两者结合的优势,完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感受,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
二、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引领自主预习,培养良好自主习惯
有效预习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在以往教学中,预习都是在教师被动引导中开展,预习效果、预习态度、预习方法非常不好。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落实,为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领自主预习,将所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发放到学习群,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数学内容时,要让学生对y=sinx、y=cosx、y=tanx等函数的定义、图像、值域、对称性、周期等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设计预习清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预习所要掌握的内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然后在课件中就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图形和性质进行层层分析引导,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余弦线作函数图像,使其对函数图像形成过程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随后围绕预习清单进行自主预习,在学习交流群中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习群中的预习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了解学习需求的同时,培养自主预习学习习惯,为促进对知识理解消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结合,不仅体现在教师应用上,同时也包括学生的运用。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升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效果,使信息技术与数学真正的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下,有很多教学软件,如STEAM数学实验、几何画板、线上学习平台等等。若想提升学生应用效果,需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软件,以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首先,对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由两名组长四名组员构成,有两名组长负责跟随教师学习教学软件,并将学习内容分享该小组其他内容,使小组成员全部掌握软件应用方法。当学生掌握软件后,可以利用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实践操作,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以空间几何体内容为例,讲解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内容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几何画板回答问题。课堂上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及圆锥的立体图,然后对学生问道:你们谁能画出者三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让举手回答的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画出对应的视图。通过学生对教学软件的学习,使其掌握每个软件应用方法,并主动利用此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心,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拓展数学学习途径,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整合
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通常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想要使探究性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学生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搜集相关数学资源,并实现数学知识的拓展.因此,数学教师需注重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衔接,并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软件等,搜索相关数学知识及其解题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其广泛,不仅有浏览器,如搜狗、百度等,而且还有贴吧、论坛等,通过论坛、浏览器、贴吧等创建学习交流群,引导学生在学习群中学习与交流.因此,学生可经过浏览器搜索相关的数学知识,以促使学生充分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实现开放性学习和思考.
结语
综上所述,将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促进学生自身智力得到提高.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因此,高中数学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注重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相关数学资源,对较为复杂、抽象的数学原理进行形象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清霞.高中数学整合信息技术的实践做法[J].当代教研论丛,2019(01):88.
[2]王文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探析[J].新课程(教师版),2019(07):128-129.
[3]王刚.关于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89(05):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