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言论也更加自由。但是如果言论不经有效的引导和约束,将可能产生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严重心理伤害,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基于此,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网络暴力问题进行剖析,为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1 网络暴力概述
网络暴力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通过网络途径对某些人进行攻击,具体可以采用文字、图片以及视屏等多种方式,严重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是一种后果非常严重,影响非常恶劣的暴力形式。近些年随着网络暴力行为的不断增多,其开始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网络暴力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在网络上发表具有煽动性的言论,既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也可能导致当事人信息泄露,同时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情绪。网络暴力具有严重的危害,很多当事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变得精神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1]。目前关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学术研究中依然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研究表示网络暴力是言论过分自由的一种表现,如果对言论自由进行适当限制可以有效降低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还有部分学者研究表示网络暴力是其他多种原因综合导致的结果,比如意识形态以及宗教信仰等。但是不管是哪种观点均不能否认网络暴力的危害,既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同时也可能伴随有违法行为,因此对于网络暴力应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进行规范。
基于社会心理学理论,网络暴力发起者、附和着以及围观者也具有相应的目标和动机,发起者往往是为了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附和着往往是为了趁势作乱或者伸张自己所谓的正义,围观者多数是为了凑热闹[2]。可见,在网络暴力中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包括从众心理、围观心理以及去个性化心理等,而这些是网络暴力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下面本文重点从发起者、附和着和围观者三个维度对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
2 网络暴力发起者心理剖析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网络暴力发起者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引起社会关注或者从网络暴力中谋取私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网络暴力发起者在网络上发布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对当事人进行攻击,对当事人的社会形象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有研究显示网络暴力发起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表现自我和报复社会,表现自我是指在短时间希望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报复社会是为了表达对社会或者某人的不满情绪而采取的对社会具有负面影响的报复行为。网络暴力发起者通过在网络上发布不正当言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在得到他人的认同或者附和后,他们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化他们的网络暴力行为,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和附和。这种通过侵犯他人、伤害他人来博取关注和获得满足的行为是网络暴力发起者扭曲心理的外在表现。
针对网络暴力发起者在网络暴力处理中应该本着擒贼先擒王的原则,只要对这些发起者进行有效控制便可以在短时间快速控制网络暴力的局面。一方面应该首先与网络暴力发起者进行沟通交流,基于他们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网络暴力对当事人造成的重大危害以及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让他们主动减少网络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引导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发起者,应该采取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威胁和震慑。我国《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对于发布网络信息诽谤他人并构成犯罪的应该依法进行处理[3]。因此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网络暴力发起者应该采取强硬措施,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对其他网络暴力发起者和跟随者进行警示。
3 网络暴力附和者心理剖析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网络暴力附和者人数较多,并且组成成分较为复杂,不同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目的。同时网络暴力附和着在网络暴力发展的过程中可能发生角色的转变,即由附和者逐渐演变为网络暴力发起者。本文将网络暴力附和着的心理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主义和合理主义心理,这些人在接触到网络暴力之后或者认为自己的行为正当,或者认为参与者值得同情,在此基础上发表自认为正确的暴力性言论,促使网络暴力愈演愈烈。这种暴力言论采用正义的、合理的外衣将暴力言论隐藏在底层。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可怜的受害者或者正义的使者,而将当事人包装成穷凶极恶的罪人,来博取观众的同情心,促使不知情的观众不自觉的加入自己的队伍中。二是趁势作乱心理,这部分网络暴力附和者往往对社会或者个人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或者不满心理,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来,在网络暴力发生后为他们负面心理的发泄创造了条件,他们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中,促使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三是趁火打劫心理,这部分网络暴力附和者与趁势作乱的附和着类似,都是在网络暴力发生后参与其中,促进了网络暴力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趁火打劫心理和趁势作乱心理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趁火打劫心理的附和者往往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利益,而趁势作乱心理的附和者往往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这两种心理的网络暴力附和者可能会持续推动网络暴力的发展,也可能因为情绪发泄结束或者利益获取成功或失败而退出。
针对网络暴力附和者在网络暴力处理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这部分人进行正向引导,通常网络暴力附和者人数较多,但是其动机没有网络暴力发起者那么明确,因此在处理中应该坚持引导为主。比如对于行为主义和合理主义心理的附和者,可以通过权威专家或者权威平台对该事件的原委进行解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原来的想法和观点是错误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愚蠢性,这样便可以瞬间涣散他们的斗志。同样对于趁火打劫心理和趁势作乱心理的附和者也应该强化正向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唤醒他们的道德良知,从而自觉从网络暴力行为中退出。二是进行强硬处理,对于正向引导没有效果的附和者应该采取强硬的处理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网络暴力行为中性质较为恶劣,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附和者应该基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4 网络暴力围观者心理剖析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比网络暴力发起者和附和者,网络暴力围观者人数更多,构成成为也更为复杂,动机也更为分散。通常情况下,网络暴力围观者与事件本身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们多数是因为好奇或者追求刺激而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的发展中。当围观者在了解清楚网络暴力事件之后,很大一部分人会因好奇心已经满足而选择离开,也有少部分人会对网络暴力事件产生浓厚情趣,进而持续参与其中。有研究表示网络暴力围观者由于好奇或者追求刺激而参与到网络暴力事件中,这本身便是一种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以青少年为例进行分析,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拥有比成年人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他们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看待问题往往不够理性。在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之后,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一些人言论的蛊惑,从而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论。因此本文将网络暴力围观者心理特点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这部分围观者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观点,他们只是看到众多的人参与其中,便不自觉的也参与其中;二是去个性化心理,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到他人的言论鼓动而丧失个体原有的观点和想法,进而发生不理智行为。
针对网络暴力围观者在网络暴力处理中应该重点进行心理引导。首先通过各种媒介对时间的真相进行还原,让广大围观者及时了解事情的真相,避免谣言进一步发酵。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网络暴力围观者与发起者和附和者之间的联系,避免他们再次受到发起者和围观者的言论蛊惑。再次明确表达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事件处理中的政策和观点,通过官方的权威性消除围观者对于网络暴力事件的一些疑虑。此外还应该向这些围观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避免他们进一步发展成为网络暴力时间的附和者和发起者。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具有非常严重的社会危害,既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网络暴力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解决网路暴力已经成为我国网络发展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网络暴力参与者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发起者、附和者和围观者,不同类型参与者具有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因此在网络暴力处理中,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侯玉波,李昕琳. 中国网民网络暴力的动机与影响因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1):101-107.
[2]潘云梦,卜建华,张宗伟. 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7,33(06):47-53.
[3]刘绩宏,柯惠新. 道德心理的舆论张力: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的演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8,40(07):3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