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一直是基层医院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实践教学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对护理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必须积极改进实践教学,直面以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实际操作能力。
一、改进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内科临床护理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仅仅依靠课堂专业知识讲述,难以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先进临床护理知识和技巧,创新教学方式,包括创设情境、思维导图、多媒体技术、项目教学法等,将专业内科护理学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连接,全面提升学生内科临床护理能力,提升教学质量[1]。
(一)情境教学法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过,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一旦产生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将它学好。传统内科护理课程以教师讲、学生听、期末考为主要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记忆理论知识,实践课程少,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具体实验情景生动、具体地展现给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态为动态,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成小组,5至6人为宜,给各个小组下发病例资料,自行完成剧本编写。教师在技能实训室准备好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输液架、治疗盘等仪器,做好医院情境模拟病房准备[2]。
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病因、典型症状、护理要点等护理操作。以“心肌梗死”为例,病例,患者,女性,50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有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入院,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体格检查,提问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楚,体型稍胖,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见杂音。模拟情境教学开始后,第一步对学生进行临床诊断思维训练,学生经讨论、回答后,记录患者病因、主要症状等,做出初步诊断。第二步对因心肌梗死住院的患者开展护理措施,如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2至4L/min持续或者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溶栓护理,对心肌梗塞发生不足6小时的患者遵医嘱开展溶栓治理,学生需要先询问患者是否有溶栓禁忌证,包括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等,并据此准确配制、输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货所能不良发硬,还要定时描记心电图,询问患者胸痛是否缓解。第三步,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潜在并发症护理以及健康指导。教学过程中,各组组长需要对组员工作任务进行安排,重视护士之间的合作交流。
最后,情境模拟训练完成后,通过录像回放,进一步讨论病例,明确诊断依据和护理措施,带教教师可根据报告和记录病情,补充完善小组讨论结果,对学生护理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评判思维、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价。通过情景教学法,学生可以快速进入角色,熟练使用各种操作性护理技能,增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从而促使学生充分运用专业能力解决临床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适应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优质项目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继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首先,教师在设计项目时需要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设计从简单到困难、具备不同侧重点的项目,强化某一重点、难点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教师应该按照学生不同水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划分小组,以小组为教学主体,组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在其中担任指导者角色,确保学生在正确道路上努力前行[3]。然后,学生需要按照真实场景,遵循患者病历完成相应流程,包括患者入院安置、住院护理、病情观察、治疗中护理、出院后指导工作等,经小组讨论后撰写任务报告书,教师可根据报告书了解学生项目进展和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根据任务报告书和项目过程中学生实际表现情况展开全面分析,找出知识薄弱环节和实践操作失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演练,对学生错误进行详细演示和讲解,明确因失误可能导致的后果,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增加责任心,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对应巩固练习,全面提升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对专业基础知识一知半解,导致在临床护理实习时,对内科中不同病种不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体位等,也不知道该如何观察病人[4]。例如,对心肌梗死患者,只知道要卧床休息,但是却不知道要卧床休息几天?护士都要协助完成什么工作?患者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运动?或者,面对因脑出血病人因病情加重进入昏迷状态时,不知道该如何判断患者是否昏迷,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是因为病情好转,睡着了,反而延误了抢救时机,因不作为导致患者死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情采取必要措施,培养学生提前预习、课后积极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可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的方式,教师担任指导者,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如果有一个学生未能及时完成任务,全组学生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分都会受到影响。通过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个别学生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受到自己牵连,就会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此外,针对学生的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带教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耐心指导,循序渐进。从内科临床护理的实用性着手,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护理知识用到自己、同学、家庭护理中,及时发现学生优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学生对内科护理产生兴趣,从而深入理解掌握每一个内科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习期对不同病种进行观察,做出准确判断和护理,从而提高学生专业综合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改善教学条件
近几年,由于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大量新生涌入校园,但是学校对内科护理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却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存在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滞后,临床上各种先进技术和新产品难以快速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脱离的现象[5]。因此,为保障内科临床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达成,中职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整合自身资源,改善软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在确保基本条件达成的基础上,紧跟护理教育发展潮流,配备相应内科临床护理必须医学模拟教学设备,为学生创设拟真护理教学环境,拉近学生与实际临床护理距离。同时,中职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临床见习机会,让学生亲自到内科病房看到这些保守疾病折磨的患者,以及医院护士精心护理患者的真实场景,加深学生对临床护理的理解,明白学习这门课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对内科临床护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展现护理教育依托、服务、提高临床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素质
中职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福利待遇,招聘具有教师、医师和护士资格证,且教学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担任内科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教师,加大双师人才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更多临床护理实践学习机会,提高教师临床护理能力。同时,学校应该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聘请临床护理经验丰富,而且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一线护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有效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进一步壮大中职学校内科护理师资团队。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激励机制,对教学成果突出、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给予物质和职位奖励,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责任心,促进其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
综上所述,内科临床护理工作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不仅关系着患者健康,还展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优秀品质。中职学校在临床教学中,应该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和反思,积极引进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冠楠. 案例和医学视频导入情景教学法在中职卫校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 教育现代化, 2017, 07(No.272):216-218.
[2]赵建国, 赵鹏, 隋爱玲. 模拟教学法对中职护生临床护理学习兴趣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 2018, v.36;No.491(08):112-113.
[3]张义友. 浅谈护理中职教育中《内科护理学》教学体会[J]. 中国校外教育, 2018, (008):145-146.
[4]张海霞, 周娟仙, 沈剑飞. 临床护理路径在内科护理综合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19, (002):103-107.
[5]刘伟坚. 提高中职卫校内科护理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 No.64(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