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五育教育之一。在教育中,我们首先需要培养健康的人和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中体育课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影响到新一代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一、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体育锻炼不足,身体素质差
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阶段,由于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学生大多专注于主要课程的学习过程,不能正确理解体育课程,体育课堂参与度低。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学生都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上,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严重不足,因此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差,经常因病请假人数增多,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2.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设施不完备
尽管新课改不断深入,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也在进行改革。但是,对于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来说,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关注高考的结果,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对于体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也不充分,造成学生体育器材使用不足。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说,能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体育项目比赛也开展得不充分,不利于学生发展,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改进措施。
二、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1.对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程度的加强
高中学生面临着各门学科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也面临着高考和升学的压力,这将使许多学生承受巨大的压力。日常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压力,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有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身体坚实,形成强健学习的基础。
2.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素质人才
身体功能和智力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关系,即身体各方面能力越强,智力水平就越高。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更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同时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使其能应用于身体、心理、智力等活动中,最终实现学生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如何进行有效的高中体育教学
1.以兴趣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爱上体育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传统,重体育训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下降。为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构建活生生的体育课堂,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趣味课堂,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而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效果。学校也可以多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比赛,增强学生体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由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思维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缺乏系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教学效果难以发挥。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这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需要,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质的目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体育课程改革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高中内部改革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质量的职业素养。选派这类人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项目改革队伍的专业素质,保证体育项目的有效开展。
3.对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意识的熏陶与培养
把体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拥有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积极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活动必须树立德育与体育相结合的理念,结合具体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体育精神,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对锻炼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促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理念,间接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把运动的理念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理念和方法也不断创新。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和心理负担,真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所以,在正确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波动。如发现学生有异常行为,可与学生私下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指导学生树立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鼓励学生回归正常的身心发展状态。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身的优缺点,学会利用自身的优势。忧郁、焦虑的学生可通过体育来舒缓身心,真正发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实现高中体育的高效教学。
5.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态度
高中体育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下,要求全体教师和学生正确地看待体育,充分认识其在学生身心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合理的体育时间。第一,各文化课教师要让学生有时间学体育,不要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在体育课上,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促进身心发展。
其次,体育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科特点,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把握体育精神,通过体育锻炼,适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此,教师在创新体育教学观念和方法时,应确保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和有效性,如以近期的奥运为例,向学生讲述体育明星的艰难成长,让学生体会到体育精神的伟大,鼓励学生学习体育明星身上蕴含的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
6.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
对高中生来说,新鲜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潜在动机,能保持学生参与体育教育的热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厌倦感,丰富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情感体验。为此,高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将多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有助于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为体育教育营造一种积极、热情的氛围。
如讲解“体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体操的发展历史,展示规范的体操动作,再挑选出对体操动作有较好演绎能力的学生,让他们自己带领,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以此为基础,教师可组织各组的体操表演比赛,并通过课堂竞赛检查学生体操动作的规范、优美程度等。
结语
在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创新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营造体育课堂实效与趣味性,充分凸显体育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郎锐剑.基于新课改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0].当代家庭教育,2020(13):101-102.
[2] 王迎.新课改理念下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U]-尚舞,2019(06):102-103.
[3]孙超.基于新课改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策略探究[0]-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