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涵式发展视域下资助育人新内涵、新地位
(一)“内涵式发展”高校资助育人的新内涵
内涵式发展视阈下贫困大学生资助路径就是要实现“五位一体”:一是坚持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对高校现有资助模式进行优化,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支撑,实现贫困大学生理性和平的健康心态;三是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主导性的持续发展。四是将学业辅导和人文关怀相统一为抓手,培养和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潜在能力;五是坚持以精神援助为重点,扣好贫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一粒扣子;综上,内涵式发展视阈下贫困大学生资助是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高校资助工作成为民心工程,受资助的大学生培养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国家之栋梁。(二)“内涵式发展”高校资助育人的新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为高校辅导员新形势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提供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首先应当统筹兼顾、精准扶贫开展资助工作,从保障学生“有学上”向帮扶“上好学”的方向转化,以适应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其次,以“助力学生脱困,坚定学生信念,激励学生成才”为资助宗旨,探索实施“资志+资智”具有师范教育特色的资助育人新模式;然后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破解保障性资助存在的难题;最后,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建设者,高校辅导员资助工作应实现从输血式资助向造血式资助的革新,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落实精准资助的具体实践,这是阻断代际贫困的必然要求。
二、内涵式发展视域下资助育人“运算法则”
(一)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在优化举措上做“加法”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在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创设优越的“生态”环境,从而构建资助与育人相统一的资助体系。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资助模式更新要先行。在资助工作中不仅要运用国家“奖、贷、助、补”硬核作用,而且也要重点探析“勤、减、免”资助工作的新模式、新程序、新方法,扩大勤工助学范围,积极搭建社会力量助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第二,优化资助模式,健全资助制度。规范认定机制,确保资助工作科学合理,要做好“四个精准”:精准摸排真实信息、精准制定评定体系、精准发掘学生潜能、精准监督机制。换言之,辅导员要在日常资助工作中建立动态化管理模式,针对资助过程中的资助金额、资助渠道、资助时间等实施动态化管理;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实现全方位育人,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契合,在学生中逐步树立起“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
(二)以心理扶助为支撑,在纾困解忧上做“减法”
内涵式发展视阈下资助工作的落实要拓宽载体,进一步构建多元化资助项目平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善于将扶智和扶志有机融合,在扶智环节中建立心理扶助平台,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强化咨询服务以及加强预防干预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在扶志环节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传播,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手段,充分挖掘贫困大学生心理潜能,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此外,辅导员要运用“两微一端”主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知识新阵地,精准施策、因材施教,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做好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把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
(三)以就业辅助为依托,在拓宽渠道上做“乘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造血”工程,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化知识底蕴为基础,能力素质拓展为目标,实现应用化与专业化的有机结合。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搭建就业平台,帮助贫困大学生“增权赋能”,通过各种途径挖掘学生就业潜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贯彻教育部宏志助航计划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网络课程培训,使其拓展职业视野、了解自身专业前景和岗位要求、提高职业技能,从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然后,发挥“朋辈引领、结对帮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设就业辅导室,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定制服务、指导,提升专业技能;开设形式多样的主题讲座打通专业与社会衔接的大门,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就业或实习机会;最后,引导贫困大学生走向基层、服务基层,逐渐引导贫困大学生客观、理性地找到自己的择业方向顺利就业。
(四)以精神援助为重点,在精神解困上做“除法”
“没有伦理道德教育,就不会有人类社会”。它从本质上说是自觉的由人的内在需要所启动的。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当致力于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即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解困上做“除法”,不仅是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更是健全贫困大学生资助环境,解决社会贫困生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切实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政治观教育增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法制观教育提高法律意识,以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滋生幸福感,从而以实际行动对恩情进行回报的自觉意识,最终的“脱贫”就必然能实现。
在解决“精神解困”的前提下,我们再“乘胜追击”引导贫困大学生要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精神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坚定信仰,变消极为积极、由被动为主动,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
综上,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内涵式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校资助工作已到“深水区”,内涵式发展资助已成必然,因此,在资助育人工作上运用好“加减乘除法”运算法则,创设一个极富“磁场效应”的文化价值“氧吧”,将扶困、扶智与扶志紧密融合,使学生的品性得以纯化、丰盈、充沛且舒展,确保资助育人工作圆满落地。
参考文献:
[1]赵传春.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困境及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1):47-49.
[2]欧姣姣.祁君.“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7(09):118-120.
[3]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 :42-44.
[4]张远航.高校资助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8(06):106-109.
[5]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0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