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减背景下校社共育的现状
部分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不高。笔者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发现校社共育三方人员的专业水平差距较大。双减背景下要想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育人作用,先要从家庭育人硬件和环境氛围上着手。第四,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部分双减背景下区域育人工作实效较差,在重视程度、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效果等方面都显现出较大缺口。第五,首先,学校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不良行为向学校问责,认为学校没有履行好教育职责。然而,家庭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另一重要场所,如果家长言行不当,孩子便会效仿,这极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最后,部分不良的社会现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上述情况,笔者对双减背景下学校校社共育工作的落实充满了焦虑和期盼。一是期盼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形态能有初步优化。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中应起到主导作用。学校需要制订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计划,让学生在自身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兴趣的驱动下提升智力,形成正确的“三观”。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相对于有限的在校学习,家庭教育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层次主要取决于家长自身的素质。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仪态、举止、言谈等行为习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思想
(三)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智能化工具的出现以及网络平台的建立,拓宽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因而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不再局限于学校。同时,社会上的各种有益实践活动能够与学校教育相辅相助,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校社共育机制的意义与价值
(一)校社共育机制的意义
第一,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协调合作,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是笔者一直思索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方式,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也能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达到学校与家长的协调融合。此外,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参观红色基地、青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和村委图书室,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校社共育的目的。第二,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便捷,学校在校社共育中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配套设施开通学校、家庭信息终端服务。学校可通过视频了解学生在家的行为表现。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能让学校与家庭协同共育更和谐。
(二)校社共育机制的价值
第一,在家庭教育现代化中,部分家长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受传统观念影响,他们对协同教育认识有限,导致家庭教育处在弱化状态。要想在家庭教育中落实现代化教育思想,一方面,家长要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亟须政府服务部门的重视。
第二,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参与学校各个层面的活动是现代化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想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校社的共育合力,家长必须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
四、一名双减背景下教师对校社共育的若干心声
校社共育机制没有标准的固定模式。培育优秀人才,三方合作教育是最科学的教育方式之一。如果能将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加之三者能各扬所长、功能互补、协调统一,拓展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三轮并驱,那么实现校社共育、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提升现代化教育素质就有望可及。品德以及行为习惯。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同心同德重培养,一心一意育人才
笔者认为,校社育人机制能够将三方力量汇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双减背景下,家庭、学校以及社区要围绕共育目标,形成校社沟通机制,互通互助营造良好的校社育人氛围。例如,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家庭和村委可以通力合作。在学校通过集体活动向学生讲授德育美德后,为将学生的德育行为塑造成型且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需要对其进行德育巩固。
村委和学校的强力联合,主要指的是村委可以宣讲关于尊老爱幼等社会美德的典型案例。在学生对美德有初步的认知后,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集体探访敬老院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社会美德的理解。家庭和村委的合力主要是指家长可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行为,同时村委联合举办推选和谐模范家庭、尊老爱幼模范个人评选活动。
(二)利用网络好助手,筑牢育人真体系
运用网络平台建立共育电子档案,构建校社育人监督机制。网络平台可以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汇到一起,形成电子档案。三方可以互相监督,同时也可以进行良性、有效的沟通。以学生美育为例,教师可以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目标,通过电子档案的形式进行明确的划分。三方可以成立目标小组,围绕某一学科的共育目标进行合作。而围绕美育目标,家庭和社会教育可以开展相对应的美育活动,并将最终的活动效果传至电子档案。三方形成的共育机制既可以互相监督,又能够随时沟通,从而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三)家校统一观念,找准教育方向
在三方育人中,最难统一的便是家长的教育观念。部分家长只看重应试教育,仅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这显然是违背教育发展方向的。为此,笔者认为学校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的方式,与家长面对面沟通德育和品行对学生人生阅历的影响;第二,学校可以组织集体培训活动,通过展示实际发生的真实案例,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培训会等多种活动,使家长懂得德育为先、品行为重的道理;第三,班主任可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书信往来或者借助班级共读共写记事本,向家长分享教育理念,开展有效的交流活动。
(四)正确运用资源,开展主题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定期在学校的会议室播放励志爱国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促使学生受到爱国士气的鼓舞,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同时,学校的阶段活动、班级的德育活动可以围绕生命成长的教育主题,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其次,学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围绕缅怀英烈、尊老爱幼等相应主题,开展烈士园瞻仰活动或者对老人的帮扶活动,让学生感知现有生活的来之不易,强化自身责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校社育人机制对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具有极大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在双减背景下中,要想落实校社育人机制,我们就要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导向,利用家庭、社会及网络的资源,助力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欣.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小学一年级数学家校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