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怎样使得企业政工工作同企业管理共同发展,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谓政工工作,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在长期奋斗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也是我国能够长期发展并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1】。企业政工工作对企业管理的方向和路径具有思想上的导向作用,而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政工工作的发展,怎样去促进企业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齐头并进,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研究价值、不足、发展策略三方面入手,探讨了推进企业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方法策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一.研究价值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探究怎样更好地促进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之间的同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是齐头并进、互相影响的关系,企业政工工作主要包括企业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组织工作,而企业管理指的是相关部门员工按照企业规定,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确保企业完成目标的过程【2】。企业政工工作为企业思想道路的确立、企业员工价值观的树立提供了重要作用,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性作用,而企业的管理模式及规章制度同时也是做好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保障。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发展速度相匹配,有助于协调企业的内部思想,保持企业内部思想的一致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为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作用。
二.企业政工工作目前存在的不足
2.1 企业政工工作缺乏重视
现如今,企业政工工作的重要程度往往被忽视,且企业政工工作的现有工作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了企业政工工作形式单调、方法落后等问题,使得企业政工工作无法适应新时代下企业发展的要求。
2.2 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热度不足
目前,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尚未达到标准,且从事政工工作的员工热度不够。自推行企业“大政工”以来,在工作任务和标准不变的前提下,企业政工岗位的设置较原来也精简多了,有的政工干部因任务重、要求高纷纷想办法转岗,有的因从事政工岗位5年及以上且经济待遇没变化而主动提出调岗,有的因看不到“政治前途”而放弃,还有的因做的多、错的多、受批评也多心里不平衡而不干【3】。政工工作人员热度的不足导致了企业政工工作无法正常发展。
2.3 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脱节
过去大家对于企业的政工工作同企业管理之间的结合并未重视,导致两者之间的脱节,两者之间缺乏联系,部门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导致企业政工工作出现脱离企业管理而独自发展的情况,使得企业政工工作无法很好地融入企业的发展路径中。
三.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更新企业政工工作理念
企业首先需要认识到政工工作的重要性,更新其工作理念,使之更符合时代环境,更适应企业的发展,也要使其和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相结合,不要使其出现脱离企业管理而存在的情况。企业政工工作亦可以做到形式更丰富,方法更创新,结构更灵活,比如通过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去宣传其思想政治教育,分享其工作内容,使之不脱离企业全体员工而存在。
3.2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政工工作需要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及优化的企业管理方式的配合,企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将两者结合,使之共同发展,良性促进。企业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方式应具备创新性和动态性,使之更好地保障企业政工工作的进行。
3.3 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需加强人才建设,对于员工的管理机制也需更为详细,包括绩效考核,岗前培训,员工福利等制度,需要更加完善。企业可通过设定责任承包制等方式,明确每名员工的职责,部门之间应设立更为便捷流畅的沟通渠道。
3.4 促进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政工工作人员需与其他部门员工多交流,多沟通,二者需采用更具有动态性的结合方式,企业也可以以更为创新的方式去寻找两者共同发展的更优路径。
3.5 增强工作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企业政工工作形式相对单一化,因此如何发展其工作形式的多样性,以便与企业管理更好地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企业应注重增强政工工作内容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减少政工工作的枯燥感,亦可以通过采用团队建设等方式,消除企业政工工作和企业管理间的壁垒。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政工工作和管理之间共同发展的策略的探究,提出了更新企业政工工作理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促进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增强工作形式的多样化等建议,为政工工作和管理的同步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二者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需要企业树立起正确的意识,不断创新,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注入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陆正芳. 建筑企业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 工业建筑, 2020, 52(03):291.
[2] 孙秋芳. 企业政工工作与企业管理的共同发展策略[J]. 中国军转民, 2020(08):65-66.
[3] 朱琳. 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企业管理, 2016(S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