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综合性科学,对于提升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通过深入分析其内涵、意义与实施策略,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整合主题资源,拓展课堂容量
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依据教学主题,整合教材内外资源,让地理课堂教学容量得到有效拓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容的认识,使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从而逐渐提升区域认知素养。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背景与策略两部分。在背景部分,教师可以以当下各国面临的水资源压力、核污水排海等资料为主,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在策略部分,教师可以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对上述资料的整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内容的学习。在讲授背景部分的内容时,教师播放有关核污水排放的新闻视频资料,并展示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对核污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核污水影响的海域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情况可以表现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何种关系?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可以联系自然环境本身的调节能力。至此,在上述教学中,教师以具体主题为中心,既实现了拓展课堂容量的目的,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创设主题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创设主题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为主,实现高效教学。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教学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主题,如“探索自然资源及其属性”。在这一主题下,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种类、条件与价值、属性、判断方法等。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拓展自然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加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在讲解自然资源的种类时,教师便可以一边介绍文字,一边展示图片,以此加深学生对某些自然资源的认知。在介绍海洋资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我国海洋资源分布地图。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关于自然资源的知识内容,同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延伸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在主题式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素养。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次模拟城市规划的活动。首先,教师提供某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背景资料,并设定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挑战,如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保护等。接着,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规划部门,共同讨论和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等,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影响,还能提升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设计主题活动,深化区域认知
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区域认知。基于此,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主题活动的设置,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教学为例。在讲解主题为“环境问题的危害”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探究活动模块,分别为:探究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究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探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应建立多样认知思维,学会深入思考不同的环境问题,以此深化自己的区域认知。例如,在探究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并让学生具体思考这些不同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学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大气污染产生的雾霾会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噪音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受影响严重者会产生耳部疾病或精神类疾病;等等。再如,探究日本琵琶湖的污染治理时,学生需要探究琵琶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污染存在的危害、具体治理措施等,且通过参与“探究日本琵琶湖污染治理”的学习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在主题式教学中,设计多元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主题的体验和理解。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实验和活动。首先,通过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模型或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地质年代、地壳运动的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演化过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让他们亲自观察和分析岩石、地层等地质现象。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总结评价反思,提升主题教学效果
在主题式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反思和改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让他们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主题知识。最后,教师还应反思自己在主题式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总结评价反思过程,教师可以不断提高主题式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结语
综上,在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时,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认知地理环境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重视对主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在具体知识主题的引领下,有效分析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应用地理知识,从而达成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以强. 生涯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31): 93-94.
[2]素南仁欠.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深度融合教学模式探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3, 25 (21): 236-238.
[3]王鹃,周旭,娄筱玥,等.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探索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30): 3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