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初中阶段实施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初中地理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问题
缺乏德育教育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认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然而,从长远来看,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就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没有把握好德育教育的尺度。有些地理教师认为德育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了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巧妙利用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主动思考和探究。此外,部分教师也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课堂中,没有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高、好奇心强,所以他们非常容易被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对于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不会产生太多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们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通过情境创设、开展活动等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例如:在讲解“水资源”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果地球上所有的淡水都消失了,地球还能生存吗?”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并告诉他们答案是否定的。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怎么描述我国水资源概况?”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两大组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述,并分析原因。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那么我们应该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呢?如何保护水资源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式的问题设置,不仅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且也便于后续开展教学活动。最后升华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这样顺利的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之中,这样的课堂应该是老师轻松,学生愉快的课堂。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综合素养
地理教材中涉及到大量的人文知识,如果单纯地将这些内容当做习题来讲解,那么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地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特色,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理念,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依托教学内容,确立课时德育目标
目标设计是德育的初始阶段。在课前设计环节,教师可以预设德育目标,将其融入课时总目标中,将德育要素自然地融入课时活动中,使课时德育要素与教学主题深度结合,提升德育与课堂教学的契合性。首先,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从课时教学内容中提炼与德育相关的教学要素,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本课时德育的切入点,生成教育目标;其次,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弹性设置德育目标,以实现德育与学情的有机结合。德育目标的设立能奠定课堂德育的感情基调,初步确立课时德育的大致方向。例如,“海陆变迁”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等模块,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原因和造成的影响,认识到地壳不断运动这一客观规律,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教师可以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德育要素,如下所示:
1.环境保护意识:从地表形态变化模块中提炼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对人类的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点,培养学生对他人命运的同情心和关怀感。
3.科学精神:探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科学造福生活、改善生存环境、解决生存问题的精神。
上述德育目标能与课时教学内容深度结合,教师可以在渗透地理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精神品质。德育目标的落实能初步搭建德育框架,为德育工作的落实做好准备。
(四)依托德育目标,创设课时德育情境
确立德育目标后,教师结合教育目标为课堂创设适合的德育情境,以情境增强德育的感召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积极的德育体验,在德育中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教师从生活角度出发,融合德育要素与地理生活要素设计情境内容,启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选择适合的情境创设形式,为学生设计情境教学环节,以此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营造趣味性德育氛围。积极的学习体验感能使课堂德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德育情境的设计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以“俄罗斯”教学活动为例,本课时教学重点在于俄罗斯国家的地理常识,要求学生对俄罗斯国家的地理特征产生深度了解。其中蕴含德育要素的知识点主要集中于俄罗斯的人文背景模块,教师根据俄罗斯的历史、文化、政治等人文背景,设计一个“走进人文俄罗斯”的德育情境,落实课堂德育。从情境内容出发,教师可以选择俄罗斯的礼仪、服饰、饮食、风俗忌讳、文艺作品等生活化要素作为情境内容,以此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促使学生从中感受俄罗斯人民的精神品格。从情境展示形式出发,教师通过微课程视频、演示文稿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动态展示俄罗斯人文之美,特别是根据当前时政热点播放一段俄罗斯总统普京到访哈工大视频,为学生带来生动的德育感受。通过德育情境教学,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上的收获和启示,还能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德育情境教学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具有必要价值。
(五)依托德育情境,组织课时德育活动
设立教学情境后,教师可以结合情境内容,为学生设计配套教学活动,为学生发散德育思维、开展德育实践提供导向。适用于地理课堂和德育的活动包括话题讨论、主题探究、情境演绎、问题解答等,教师结合情境为学生设计德育活动,通过提出关键性问题、组织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从情境获得更多有益信息,进一步拓宽生活德育视域,丰富学生对于德育内涵的解读。活动设计须注意趣味性、互动性和启发性原则,以激发学生德育探究兴趣、启发学生德育学习思路为主要目的。
结语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应与德育紧密联系起来。因为只有将德育和地理教学相融合,才能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得到提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因此,我们应该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初中地理德育教育工作,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欧清燕.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2(23):60-63.
[2]刘瑞连.“知情意合一”思想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2):66-68.
[3]唐双甜.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读写,2022(S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