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陈莹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莹莹,.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2.2. DOI:10.12722/ccn.2022.157018.
摘要: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只有在与成人和同伴的友好交往中,才能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尊和自信,遵守规则,形成积极的情感,获得健全的人格。目前,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缺乏锻炼幼儿交往能力的机会、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交往能力受局限、互联网信息化的到来对幼儿社会交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等。基于上述问题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更能为其今后成长奠基。
关键词: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DOI:10.12722/ccn.2022.157018
基金资助:

前言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保持正常关系,形成适应环境的能力被现代心理学家视为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标准。幼儿的社交能力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双重影响,会呈现出活泼好动、封闭孤僻、任性霸道等不同的行为特点。很多幼儿都缺少与人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家中没有兄弟姐妹交流,他们往往会在进入幼儿园生活时出现社交能力差、无法与同伴友好共处的问题。因此,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所以教师和家长有意识地创设幼儿与人沟通的场景、增加幼儿与人合作的机会是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启蒙发展的关键。

1我国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1幼儿缺乏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幼儿期是人的交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人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我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和自己的父母或祖辈等进行沟通和交流,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甚至有时缺少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虽然随着二孩政策的到来,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探索和游戏,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随着幼儿生活环境的不断扩大,他们面临的人际关系会越来越复杂,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1.2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交往能力受局限

生活节奏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少了,特别是在大城市,下班后人们封闭在自家房间里很少与街坊邻居互动交流,有的甚至住在对门而不相识,封闭的空间使得幼儿从小失去了更多与同伴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幼儿的时间被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占据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1.3互联网信息化的到来对幼儿社会交往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和快捷,同时也给我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也对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长时间把精力花费在电视、网络或手机上,就会失去很多与父母、同伴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的身心发展受限,幼儿与家长和他人的感情逐渐淡化,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1幼儿园环境的创设

(1)物质环境的创设——活动空间与活动材料的设置。活动空间是幼儿与教师、同伴之间发生社会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空间,活动空间的特性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交往。首先,室内活动空间要划分恰当,各区域可以用玩具柜隔开,动静分离;其次,要考虑到各空间的密度和所要容纳的人数之间的规律,空间狭小、人数过多会对幼儿的交往产生负面情绪。区域活动时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可以和其他幼儿随意交流。

为了便于幼儿与同伴之间能更多地交流、合作、协商与互助,活动材料的提供也有讲究,教师不仅要根据年龄段来提供活动材料,还应在数量上做到充足,保证人手一份,数量充足并不代表量一定要多,而是材料的利用率一定要高,这样才能充分帮助幼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精神环境的创设——师幼交往与同伴交往。教师根据课程目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提供材料、创造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可能会产生问题,教师应仔细观察,及时引导幼儿解决问题,同时也会引发教师新的思考。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教师不仅要时刻注意言行,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等、自主、宽松、愉快、和谐的生活环境及氛围,做好表率和榜样作用;还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认真地听取幼儿的建议。教师应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与幼儿之间要保持着平等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和充满爱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方式能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逐渐能变得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应蹲下来与幼儿平视,采用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头、肩膀等身体语言动作。常与幼儿抱一抱,会使幼儿感觉老师就像妈妈一样,这种情感的满足会帮助幼儿体验到与老师交往的乐趣,同时产生想与人交往的愿望。

2.2创设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幼儿通过模仿、想象、合作来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并感受到快乐,角色游戏是幼儿身体、智慧与道德发展的源泉。

教师在为幼儿创设角色游戏时应注意:幼儿所承担的角色须是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符合幼儿认知和理解水平的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尽量减少负面角色。尊重幼儿自主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根据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社会教育目标来确定角色,使角色扮演更具有针对性。

2.3加强对幼儿的移情训练

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幼儿该年龄段会表现出的情绪和情感。

(2)帮助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来辨别和理解他人情绪,会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移情训练时应与情景演示、行为练习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3)移情训练不能局限于引导幼儿对他人的情绪理解和分享上,还应对其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学会用良好的社会行为去关心他人。

2.4日常生活及幼儿自发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外,还应该在日常生活及幼儿自发的游戏中进行随机教育。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针对每个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幼儿在自发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能反映其社会性发展的真实水平。教师应注意观察,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幼儿得到良好的发展。

2.5家园共育

教师应积极争取与家长沟通,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例如,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对幼儿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针对性指导个别家长带孩子出门走走,更多地创造让孩子和同伴进行交往的条件。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中培养的,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能忽视“人”这一关键因素,幼儿在与不同人交往沟通的过程中慢慢感知这个社会,感知自己情感的变化,逐渐成为一个懂社交、会待人接物的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要不断从幼儿的兴趣、能力出发为幼儿提供社交的机会和活动,让他们自发地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温丽梅.表演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其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11).

[2]袁丽娟.幼儿教育中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

[3]张刘红“.乐当家”课程背景下幼儿社会发展实践研究[J].家长,2020(3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