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严敏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严敏,.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1.12. DOI:10.12721/ccn.2021.157114.
摘要: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然后才能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本文认为,有效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更是要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索,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构建数学问题情境,以及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提高他们学习的目标感和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DOI:10.12721/ccn.2021.157114
基金资助: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就像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样,不关心学生的需求,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对知识只是死板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这种教学模式对优生来说可能是有效的,但是对于中等学生和差生来说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不利于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师们慢慢地改变了教学的模式,从以教师为主体逐渐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低效的数学课堂仍然随处可见,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已然是新课改后广大一线教师应当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后提出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分析

首先,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导致每一堂课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得过于松散,教师表现得太过于随意,不注意对时间的把控,而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较差。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方面进行明确,让课堂结构变得更加紧凑合理。其次,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落后也会影响课堂效果,特别是很多教师还是以权威者自居,让学生被动地服从,没有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逐渐地会讨厌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近些年来很多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有所转变,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缺乏深入探究的精神,很多教学改革都是追求形式,具体效果却并不好。因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提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课堂的策略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挑战精神,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完成作业,并且自主进行预习活动,必要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分享,促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以及对学生辅导过程中,都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要注意,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讲授解题思路,那么会很难锻炼学生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因此,面对问题,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引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之下进行思考,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要综合分析和判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特点,并对他们的学习问题做出诊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时鼓励赞扬他们,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更多的成长。例如学习复杂的解决问题 “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时,可先出示对应的准备题:“青少年心脏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1⅘倍。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当学生明确了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计算后,可将条件改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⅘”,变为例题,再提出比较两题什么变了,怎么变的?这样启发诱导可促使学生明确两题之别在于条件提供方式变了,即婴儿每分钟心跳相当于青少年心跳的分率由直接提供延伸到了间接提供,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抓住“分率”转化这一点,顺利理解掌握新授问题,给新课学习减少了难度、降低了坡度。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主动学习与否,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如果总是处在被动的状态,那么,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比较疲劳和痛苦的,不能品尝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小学数学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更加有效的课堂,需要给学生更多的陪伴和鼓舞,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学生在一种更加信任和鼓舞的学习氛围中会更多的试着进行自主学习探索,锻炼自己的思维,从而有意识的建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自主进行更多的总结和新的发现,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自己解决,如果实在无法自主解决,再及时寻求帮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特别是在学习方法方面,要更多的给学生更具有实效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学习乐趣

问题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也是知识更新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活动来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这种方式的运用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充分学习。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要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纸片,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能否找到有效的方式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面积呢?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纸片实施具体的操作,并利用剪一剪、拼一拼等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再由教师对学生加以科学指引,最终能够让学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实际面积,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使用鼓励性的教学评价

使用鼓励性的教学评价会使回答正确的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积极性,也会使回答错误的孩子更有自信,更积极的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孩子正确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当给予强烈的肯定。“某某同学上课时,坐姿特别端正,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孩子了”“你分析问题思路清晰,一定是爱动脑的好孩子”、“这道题你能回答的很完整,真棒”在肯定时,老师一定要指出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才使得这名学生获得老师的高度评价,使这名同学作为一个榜样,其他的孩子就会自主的模仿、学习。也会向这名同学一样坐得端正、仔细分析题意、在回答问题时努力表达完整。如果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回答正确,教师更加应该鼓励他。“虽然这道解决问题中有些小细节你没有注意到,但你一直努力在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个有毅力的孩子。有了这种毅力,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你呢?”。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教学需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思考,还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凸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黄义正《小学数学教学的粗浅认识》[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20.

[2]梁丽娟《教学中班主任的情感运用》[J]《新课程.下旬》.2019.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上旬刊)》.201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