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线和角”单元新旧教材对比与结构化教学革新研究
DOI,PDF 下载: 0  浏览: 20 
作者陈红霞
作者单位杭州育才登云小学
摘要:

一、新旧教材对比

(一)知识序列

在知识编排方面,旧教材将线与角进行跨学段分散教学,其中线的认识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教学时依赖 “铁轨是直线” 等静态比喻进行讲解;角的认识则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基于线段经验将角定义为 “两条边组成” 。这种编排使得二者间隔一年,知识逻辑断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线与角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系统的几何认知结构。

新教材打破传统编排模式,将 “线与角” 同步设置在三年级上册,借助 “毛线动态模拟 + 生活实例分类” 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线的本质特征,并把角定义为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构建起 “线→尺规操作→角” 的知识链。这一编排提前至学生的认知敏感期,通过具身操作,如将毛线拉伸模拟直线、射线的无限延伸,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为角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知识的同步编排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线是角的构成要素,尺规是知识转化的重要工具,形成 “概念、工具、应用” 的逻辑闭环,有效避免 “学角忘线、学线忘角” 现象。

12.jpg

(二)工具思维

旧教材缺乏系统的尺规操作训练内容,学生在比较线段等几何操作中,多依赖目测,认知停留在视觉化层次,推理意识薄弱。同时,教材未融入工具文化,学生的操作训练多为机械重复,难以理解工具操作背后的数学原理,无法将工具使用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

新教材专门新增尺规操作赋能课时,设计了基础层、进阶层、拓展层三阶训练体系。基础层通过规范直尺测量、圆规绘图流程,并引入古埃及打结绳测量案例,阐释尺规 “量化与复制” 的功能,让学生了解工具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操作的文化认同感;进阶层引导学生用圆规截取等长线段、拼接图形,理解圆规 “等距原理物化” 的本质,从原理层面掌握工具的使用;拓展层则开展复杂线段关系推理,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阶训练体系由浅入深,系统培养学生工具即数学原理物化的思维,实现学生从依赖目测到运用工具进行科学验证的转变,提升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与工具操作素养。

13.jpg

(三)概念表征

传统教材在概念表征上依赖三角尺、钟面等静态图示,缺乏 “角的生成与变化” 过程体验,学生难以建立 “无限延伸、旋转生成” 的心理表征,导致对几何概念抽象本质的理解困难。学生容易形成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有关”“角是静态图形” 等错误认知。

新教材构建通过“活动角旋转”“透明胶片拉伸” 等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角大小与边长度无关;数字技术层面,利用 GeoGebra 软件动态演示射线无限延伸过程,将抽象概念可视化,帮助学生突破静态思维局限,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心理表征,深化对几何概念抽象本质的理解。

14.jpg

二、实施路径

第一课时:线的系统认知:跨学段知识前置与具身建构

核心任务是通过 “毛线形态转换” 活动与 “教室几何元素探寻”,引导学生建立三类线的特征认知。在具身操作环节,通过 “折纸寻线”,即对折纸条得到线段,再进一步对折并想象直线无限延伸,让学生通过触觉与视觉体验,理解 “有限线段” 与 “无限直线” 的抽象关系,突破旧教材单纯 “图示讲解” 的局限性,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与区别。

15.jpg

表 1 直线、射线、线段特征对比表

第二课时:尺规操作赋能:工具思维的系统化培养

融入数学史内容,引入古埃及人用打结绳(等距线段)测量土地的案例,阐释尺规 “量化与复制” 的本质功能,增强操作活动的文化内涵。在分层训练中,基础层通过用直尺测量课本边长、圆规画规定长度线段,强化 “零刻度对齐、视线垂直、圆规两脚固定” 的操作规范;进阶层引导学生用圆规截取等长线段并比较多条线段,理解 “圆规即数学等距原理的物化”;拓展层则设置比较交叉线段长度等任务,让学生运用 “尺规重叠法、辅助线转化法” 进行推理,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解决复杂几何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角的深度建构:动态概念与知识联结

纵向衔接二年级“角的直观辨认”与四年级“角的度量”,通过 “活动角摆弄、尺规画角、角大小辨析” 的递进活动,形成 “感知、建构、量化” 的螺旋体系。在动态实验环节,开展 “透明胶片延展实验”,固定活动角张开程度并拉长两边,让学生用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直观发现角大小不变;同时进行 “激光测角” 情境模拟,通过 GeoGebra 演示激光射线测距原理,强化 “角由射线组成” 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的动态本质与度量原理。

三、教学模型构建

1. 情境锚定:双情境驱动的认知激活

创设生活情境与问题情境双驱动模式。利用 “城市建筑群中的线与角” 视频,引导学生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几何元素;设置 “设计师如何用尺规绘制等角窗户”“宇航员怎样利用激光测量距离” 等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知识应用需求,实现 “几何即生活” 的认知转化。同时,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创设沉浸式几何情境,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几何知识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

2. 操作体悟:三重支架的思维建构

构建触觉辅助、对比实验、工具串联三重思维支架。通过 “毛线拉伸塑形”“折纸寻线轨迹” 等具身操作,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手部动作体验;开展 “双变量控制” 实验(固定张开程度改变边长、固定边长改变张开程度),引导学生归纳角大小的决定因素;在尺规画角操作中,直观呈现角的射线本质,强化知识关联。三重支架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思维支撑,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几何思维体系,提升几何思维能力。

3. 迁移应用:立体网络的素养落地

设计学科融合、生活实践、思维挑战三维迁移路径。在美术课中,让学生创作 “光线轨迹” 抽象画并标注线的类型,实现学科知识融合;布置 “家庭几何元素探索” 任务,将课堂中的工具思维转化为生活实践;设置 “尺规绘制等角图形” 的开放任务,渗透叠合法与度量思想,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通过三维迁移路径,拓展学生几何学习的维度,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场景,提升综合素养。

五、研究与展望

(一)核心突破

理论创新:首次将神经教育学的具身学习机制引入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研究,深化具身认知理论实践应用,为几何教学提供新理论视角。

实践创新:构建“知识链 、操作体系、表征模式”三维结构化模型,实现几何教学从经验导向到思维建构的范式转变;创新设计“情境、操作、迁移”三阶教学模型,提供素养导向几何教学的可操作路径。

方法创新:采用多模态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结合眼动、智能技术多维度评估教学效果,提升研究科学性与精准度。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一是新教材对学生后续几何学习的持续影响;二是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几何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优化概念表征;三是加强跨文化比较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几何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推动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M]. 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 van Hiele, P. M. 几何思维的发展阶段 [J]. 数学教育学报,2003 (1): 19-23.
[4] 曹培英。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24)[R].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4.
[6]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框架下的数学建模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5): 89-94.

版权所有 © 2025 世纪中文出版社  京ICP备202408603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