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理路
陈松友 高梓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松友 高梓航,. “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代价值及其培育理路[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22.4. DOI:10.12722/ccn.2022.157034.
摘要:
“拔尖计划”是国家培养顶级人才的专项计划,强化“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符合当前国家的战略需要,具有为形成科技创新“中国力量”、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时代价值。因此,各培养基地必须牢牢抓住党管人才的原则,强化马克思助理议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拔尖计划”;社会责任感培养;时代价值
DOI:10.12722/ccn.2022.157034
基金资助:

“拔尖计划”全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由教育部牵头,中组部、财政部协同,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于2009年推行的一项的顶级人才培养计划,意图通过引进国内外一流导师、创新书院式培养模式等方式,吸引最为优秀、最具潜力的学生投身于我国基础学科各领域,为我国战略发展需要培育一批在相关基础领域顶尖,国际上一流的大师级人才。时至今日,这项计划已经实行了十余年,取得了初步进展。然而,国内针对该计划的研究大部集中于计划的选拔方式、培养模式、综合评价等方面,而对于“拔尖计划”学生的社会责感的培育却鲜有关注。这个计划的实施,本就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思想高地而服务的,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聚焦“拔尖计划”学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的社会责任培育的时代价值以及培育理路展开梳理。

一、“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时代价值

当代的青年人,大都生活在改革开放后,比起其他年龄段的社会群体有着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方位,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尤其是入选“拔尖计划”这样的青年佼佼者,应该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与责任。

(一)“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形成科技创新“中国力量”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变动,加之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使得全球经济进入低迷期,世界各地区的不稳定性陡增。又恰逢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尤为激烈。谁掌握了技术创新的关键,谁就得以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主动。然而一些个别国家罔顾世界人民利益,设置贸易壁垒,限制科学技术流动,严重阻碍了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始终被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摆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瞩目成绩。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到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我国与世界顶尖国建依然存在这不小的差距。如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制造工艺等方面,我国依然无法实现自主可控,面临被西方发达国家“卡脖子”的问题。如被誉为半导体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光刻机,几乎被荷兰公司阿斯麦尔(ASML)垄断了所有高端市场。“由于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中国只能买到阿斯麦尔的中低端产品,出价再高也无法购得高精密光刻机,这成为我国高端芯片制造的剜“心”之痛。”这种被动局面的根源,往往在于基础科学领域薄弱,理论不扎实,研究不深入。因此必须从基础科学领域入手,培养属顶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为了解决我国基础科学领域薄弱的问题,“拔尖计划”应运而生。2011年,“拔尖计划”1.0选择在中国17所高校进行试点实验,聚焦于培养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生物这5个基础学科领域的顶尖人才。而这些基础学科领域正与当前我国被国外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领域高度重合。因此,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专利封锁,在重大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任务也就内含在“拔尖计划”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中。这种明确的导向性,势必要求高校在培养“拔尖计划”学生时,把国家的战略需要,人类的发展难题这些这项社会责任渗透在培养的方方面面,浸润在每一个学子的心中。确保这些青年翘楚在未来扎根于研究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以及高度的使命感。

(二)培养“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是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在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思想理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冲击着我国传统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了应对这种外来思潮对我国主流指导思想的消解,必须要加强、巩固我们全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这需要强化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为了回应时代的呼唤,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这番讲话,明确地表示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想转变为强国,仅仅靠生产力的发展是行不通的,理论精神层面也必须同时发力。从近代以来,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一直在向西方学习,而对于自己理论的构建,却一直颇为薄弱,导致中国在国际上软实力输出较为乏力。因此,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构建属于中国自己的学派、彰显中国软实力上的自信势在必行。

“拔尖计划”从2.0开始,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科和工科等基础学科,新增了如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力求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大家。作为被党和国家寄予厚望的“拔尖计划”的学生,更应该主动去承担起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的责任,发扬中国古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努力成为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述学立论的中坚力量。

(三)培养“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形成“中国力量”,还是有促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最终的目标,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民族振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青年人作为祖国的希望,应该更具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表达了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

而“拔尖计划”所选拔出来的学生,作为青年中在基础科学领域最为优秀、最具天赋的一个群体,本身就比普通人在该领域拥有更大的潜力与能力。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个特殊群体,本就应该在攻坚克难时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文化交流的传播者、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并且作为同龄人之中的佼佼者,“拔尖计划”学生本身对于其他青年人就有一种天然的模范作用。同龄的青年人在看到“拔尖计划”学生的成就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之进行比较,当寻找到差距后,便会生成看齐追赶的心理,这为广大的青年学生拼搏奋进也提供了内生动力。由此会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使得他们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之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息息相关,“拔尖计划”学生更是如此。加强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其把自己的学科知识与中国梦紧紧相联系,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融入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当中,在助推实现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二、“拔尖计划”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理路

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然而也要看到,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大学生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部分学生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因此,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尤其是“拔尖计划”这样的优质人才来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针对“拔尖计划”人才的特点,培育其社会责任感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干好中国事情,关键就在于党的领导,对于人才的管理,亦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拔尖计划”学生在学习研究时能够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当前,国际局势深刻变动,个别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妄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个别立场不坚定的学生容易被这些境外势力所迷惑、利用。因此,党必须加强对这些未来可能会成为各个行业领军人物的领导、管理。这里的“管理”,并不是意味着党要包办这些学生的各方面,而更多的是从宏观政策制定的角度、从根本方向引领的角度、从提供并给予更优质服务的角度来提供统一的管理。同时,还要区别于一般的干部管理模式,各个培养基地应该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针对“拔尖计划”这群特殊人才,创新相应的培养机制和管理模式,最终达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本人对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至今日依然充满活力,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高校作为培养“拔尖计划”学生的基地,要承担起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的责任,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入手,学生通过研读原著,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帮助学生在思想层面充分意识到作为青年大学生尤其是“拔尖计划”学生,应该始终坚持站在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民族复兴作出努力。同时,马克思主义并非是教条化的,一成不变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共产党人也一直在致力于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符合了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我国发展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的思想指南。因此高校必须要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个平台,在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时,着重帮助学生掌握要义精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源源活力,为民族复兴的伟业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撑。

(三)注重在实践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里强调:“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亦是如此。对于“拔尖计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目的不仅是这些学生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着何种责任,更是要求这些学生在未来将这份意识化为行动,成为积极主动地去挑起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坚力量。

因此,高校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时,必须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以及实践的教育。一是要强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将青年学生派往各自领域的一线,实地了解我国基础学科存在的薄弱环节,扎根于基础学科突破任务的最前沿。二是要合理利用多种媒介,为新时代青年发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传达青年学子的诉求与理想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当鼓励青年学生借助各种平台对国际局势,国家大事发表既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又能展现新时代青年思想独立的意见。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性的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