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
宋宸仪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宋宸仪,. 经典阅读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2022.5. DOI:10.12721/ccn.2022.157165.
摘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对我国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功能,但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声音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用“极端重要”一词强调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这不仅阐明了意识形态教育在全党工作中的地位,也引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如何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导向和学生的价值取向连接起来,我们可以从西方高校在进行文化、思想传播过程中采用的经典阅读形式中吸取有益的经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经典阅读意识形态教育公民教育核心文本课程
DOI:10.12721/ccn.2022.157165
基金资助:

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及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目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是复杂多变的。长期以来,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妄想颠覆我国政权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敌对势力下功夫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争夺我们年轻的一代,让年轻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让年轻一代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渠道,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精准指出“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找准了“穴位”,为新时代学校意识形态教育指明了着力点。

二、中西方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世界各国均有教化其社会成员的内容和方法,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国内高校进行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大班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教学目的明确,覆盖面广,主题鲜明,能循序渐进的强化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但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现象严重,讲授内容既没有理论产生背景的挖掘,也缺乏联系现实、阐释现实的针对性,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课程教学容易流于形式,意识形态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西方国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一词,也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是将其贯穿于公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以及宗教教育等通识教育之中。这种模式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较高,学生学习成果往往不是通过考试成绩反馈,而是要在生活和活动实践中验证。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公民教育”是中性的,不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然而,“公民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生产与传播、扩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最终实现公民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统治的认同,使之顺利参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在高校中,西方通常通过“核心文本课程”*来进行“公民教育”。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文本课程在内容上强调对西方文明遗产的继承,“当代文明”和“人文”课程就是西方大学的一种“两课”形式,以非灌输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辨中接受了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培养了文化自豪感。

三、经典阅读融入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思政必修课不足的反思日益增加,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名著课程模式。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阅读东方文明经典的浪潮中,我们有必要认识经典阅读这种通识教育实施方式,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哲学基础。经典阅读在融入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典阅读文本的选择标准

文本选择实际上是不同文化背后价值观的斗争,当我们选择经典阅读作为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的时候,这是我们首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要动力源泉,但传统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设置上较为陈旧,教学方法上较为落后,这种不当的“圣经式”宣传和“填鸭式”的灌输等,都使当前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留下枯燥、抽象、空洞、过时、布道等不良印象。庄文城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方法论探析》中认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坚持以经典著作文本为核心,以文本的自在性为依据,走‘实践还原’的道路,理清三个层次和三条边界。笔者认为应研读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课堂上教师引导下的反思与合作模式,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程度。除了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外,其它学科经典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同样起到的作用,如中国传统文学。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中国传统文学大致可分为八类:(1)四书五经;(2)前四史与《资治通鉴》;(3)先秦诸子;(4)其他子部书,如《论衡》、《坛经》、《颜氏家训》、《明夷待访录》等;(5)唐宋诗文;(6)其他诗文,如《楚辞》、《文选》、《陶渊明集》等;(7)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8)其他,如《左传》、《说文解字》等。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民族文化自信、文化定力、文化耐力的培养,这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二)经典阅读实施的平台  

就经典著作阅读而言,强调大学生的自我阅读与终生阅读,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等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目前情况下,应以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

在思政课上,需要在思政教材中多加入经典名著片段,每章节后列出引用的参考经典书目名单,而非仅仅引用少量语句,以免让学生忽视或不解。教师在内容讲解上应对教材中的经典名著片段做深入解读,并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有效利用课余时间充分阅读引用的经典著作,以深刻理解经典的意义。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探索出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供阅读沟通和特别咨询等环节,鼓励学生相互研讨阅读内容,运用所学知识互相启发,进而形成个人独特的认知。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们不仅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够通过相互交流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除思政课堂外,高校应选择一些经典作为公共选修课程。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在全校开设的素质教育课中,古代经典学习均占一定的比重,学生修完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种做法目前在大部分高校推行尚有困难,但作为公共选修课则是可行的。学校先开设公共选修课,如《论语》导读、《周易》文化、《孟子》导读、《道德经》导读、《大学》《中庸》导读等公选课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从而慢慢提高这些课程的影响力,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

在第二课堂,可以发动组建理论学习团体、经典阅读团体等定期开展研讨、解读、分享活动。这种不分年级和专业,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团体,可以站在不同的视角,围绕共同的话题,通过各抒己见,争辩讨论,共同研读经典著作。将讨论的结果展示之后进行答疑,最后,专业的教师给予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还会加深对经典著作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诗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将经典阅读的形式变得更具有趣味性,从而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经典阅读实施的保障

第一,要选择优秀的教师承担思政课和经典选修课的教学。加入文化经典课程的讲授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让懂经典的教师去讲经典,才能真正发挥经典阅读的引导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大学教师对传统经典著作涉猎程度不深,即使读过一些对经典著作内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应该加强对授课教师的经典阅读素养培训与考核。真正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和引导去激发学生的内心,提升他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将经典与理论、实践相结合解决现实问题和困扰。

第二,要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经典阅读课程在学分占比上的分量。目前来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经典阅读没有足够的分量,学生无法从阅读经典中获得短期明显的功效,既不能增加分数,也无法对就业起直接性的影响。而且,当前许多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较多,学生课业压力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偏少。种种导致学生经典阅读的热情不高,意识不强。要将经典阅读课程做为全校公选课来推行,才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动力。

第三,经典书籍的供给应保障充足、正规。学生阅读经典著作的方式一般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获取经典书籍的主要方式是图书馆借阅、购买、网上下载或在线阅读。图书馆作为高校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应保障充足的经典名著藏书量。尽管也有些学生选择在书店阅读经典,但是书店里的国学经典原文版本匮乏。网上经典著作良莠不齐,如果不加辨别,容易误入阅读歧途。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及时更新和推荐经典书籍,开办系列讲座,奖励优秀读者等多种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使他们真正品尝到阅读经典的快乐,享受到高校中阅读经典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祝鸿.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文学教育.2017(5):182.

[2] 武东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2013(4):109.

[3] 徐岚.基于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以东西方两所推行核心文本课程的高校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6(1):32

[4]梁启超.国学指导二种[M]. 北京: 中华书局, 1936.

[5] 王余光.论阅读传统经典[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12.

[6] 厉晓航.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经典著作阅读研究[D].浙江理工大,2013.

[7]崔波.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4):129

[8]王荣,当代大学生传统经典著作阅读现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