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取向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对于完成中华民族辉煌的中国梦具有着重要的推进意义。所以在现阶段的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中,老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育要求,并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节奏,符合学生的实践需求。同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积极进取,创新,发挥自己的实际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以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提倡富强、民主、社会发展、安全,提倡独立、和平、正义、法制,提倡爱国观念、敬业、诚信、友善,正确地培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二十四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共产党在深入的总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以来的成功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真谛和我国实际有机地融为一体的与时俱进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思想社会主义精神的基础与灵魂,是每一位中国人民都应该遵守的价值观念。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貌似简短的二十四字背后其实却蕴含着更深刻的内涵,因为它对关于中国梦的实现,关于五位人一体的民主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关于每个中国公民的心灵成长都意义深远。
社会层面的八个字,表达了我们所有社会公民的共同意志,我们每个人平等而幸福的人生,社会中的互相公平,社会正义,并发挥法制在社会控制与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功能,从而形成良性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刻内涵固然在不至于此,但也有它最浅显和根本的特点,我们人人都应该仔细了解、全面掌握其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在积极推动自身发展与践行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促进中华民族的辉煌而努力奋斗。
二、培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
首先,通过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是指世界上盖过物业范畴的意识形态,其核心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制、信仰等领域,同时又成为控制、调控了人类社会生活道德行为和制度法规的准绳。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物质与精神、物质与意志之间的联系,作了如下阐述:"人类的观认识和理念,一句话,人类的认识,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人某一时期的领导观念永远都只不过是领导阶层的观念"。作为发展体制的先进国家,中国的发展体系建设能够获得重要成果,其中一个基本经验,是在发展建设工作的发展进程中,一直以来将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科技思想文明品质摆在了主要地位上,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提出了有力的精神推动和智慧保证。
第二,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助于学生坚持和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我国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历史变革阶段,不同思想的社会文化思想正在互相涤荡,但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阻止过对中国思想领的不断渗入,进行和平演变。要冲破重围,保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坚定地走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培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1.完善教学体系
在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应当有效实施具体的教育任务,小学老师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知识要求和所面临的特殊社会条件,联系学生实际活动,全面强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教育实施,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把所学核心价值观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实用性。所以在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老师们能够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社会经验,结合日常生活,引领学生深刻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扎根于现实,立足社会实际生活,关心人民群众,并以此把社会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有效结合,引领孩子联系社会实际活动,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有效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2.创新培育手段
教师在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语言教育,经过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时候,也可以更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语言体系在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建立与传递过程中,占有着关键的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根据具体的内容不断的创新语言体系,把具体的内容转换为更有利于学生了解与把握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让学生可以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创新话语传播方式上,老师必须联系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能高度受到重视,并能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注重家庭文化的传承力
父母是子女最早的导师,也是最佳的导师;因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天然稳定性与紧密度,以及父母的行为往往对子女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师要强化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学科水平,努力在家庭教育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统一,以形成正向合力。
在全媒介时代,“同沙尘暴”般的社会负面讯息,正能量、健康、向上的家庭文化,能为子女提供一片心灵的明净,让他们在家庭里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心灵的关怀。家庭文化的支柱和精髓就是家庭价值观,通过家训、家规、等方式,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诠释、展现、灌输、带动,对孩子具有强大的传承力。但是,很多家庭仅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人格的培养,使得很多家庭一代比一代聪慧,而性格却一代不如一代,很多人的智商高,情商低,这就是家庭价值观的问题。然而,许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智力的发展,忽视了个性的养成,导致许多家庭一代比一代聪明,而个性却一代不如一代,许多人智商高,情商低,这就是家庭观念的问题。
结语
加强培养学生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目标,但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也要求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认知状况和知识水平,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秀娟.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赢未来,2018(13):337.
[2]欧阳纯.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04)20:56.
[3]宋志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D].武汉: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7.
[4]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赵晓利.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6.
[6]柴昕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6(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