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地理实践力包括地理知识的运用,这包括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地理数据的分析。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分析城市化趋势、评估环境影响等。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因此,文章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力培养的策略展开研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自驱力,主动地去学习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首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解“城市空间结构”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所在城市的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思考这些区域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比如,在讲解“自然灾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和危害程度。最后,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再如,在教学“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节时,教师可以选取月牙泉案例进行教学,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两个情境任务:第一,结合材料,识别月牙泉所在区域主要的陆地水体类型,绘制月牙泉补给示意图,解释月牙泉水的来源,初步理解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第二,依据所学分析月牙泉水位稳定、不易干涸的原因,进一步理解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将课堂情境化、情境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便在活动中落实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二、开展实验,探究问题
地理实验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开展地理实验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和实验方式。实验主题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实验方式则应该根据实验主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可以是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或调查实验等。在实验进行期间,教师应当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执行操作步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确保每位参与者的人身安全,并且要保证所收集的实验数据精确无误。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地貌的形成与变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貌模型制作实验,学生通过制作地貌模型探究地貌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地貌特征、测量地貌数据、分析地貌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趋势等。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同时提高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三、实地考察,亲身体验
实地考察是地理教学中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深入了解环境问题,从而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组织实地考察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和考察主题。考察地点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环境问题。考察主题则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在考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实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现象和环境问题,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实地考察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考察地点和主题、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准备必要的考察工具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
四、辅助工具,强化识图
地图和教具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教师可以使用地图和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提升他们的实践力。当前,地理挂图已经慢慢成为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其中囊括了我国各地区的地形地貌、河流山川的等比例缩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挂图更加清晰、直面地学习区域分布。为此,在课堂授课中,教师便可以借助地理挂图的优势为学生讲授相关知识,以此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例如,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授“地貌”这部分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我国各个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演变过程,并准确辨别出河流地貌的类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该章节的相关知识,这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为了优化当前状况,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引入地理挂图作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主动在挂图上识别河流地貌的基本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深化对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部分,能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观察、体验并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能力是当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地理学习独有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室内教学、野外考察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真实情境,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金荣.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2]李万存.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高考,2022(0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