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四化,培养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数感
罗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妮,. 教学四化,培养小学数学低段学生数感[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摘要:
小学低年级是数感培养的关键时期,识数、用数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环节。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认数实物化,换数感启蒙;识数图形化,助数感落地;解数符号化,让数感成长;说数故事化,使数感内化这四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段数感
DOI:10.12721/ccn.2022.157035
基金资助: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感进行了强调,并将数感摆在了数学课程能力培养的首要位置。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学生形成数学思想的开始,是理解和运用数学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灵活地处理数字、拆解问题,并能实现对数学问题的认知。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数学观念的萌芽和立基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数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谈谈一些做法。

一、认数实物化,换数感启蒙

认数是学习数学的第一步,也是数感形成的初期阶段。根据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教师要充分认识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是数感形成初期,认数是重要途径。根据“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小学低年级学生识数的关键是要建立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学生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强,但形象思维快速发展。识数的过程必须经历从实物到数字的过程,因此,教一年级学生时,教师可以用丰富的实物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萌芽。例如,在一年级中,多数是以实物来激发学生的数感。在第五章“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师要带领学生找到教材中图上的数:有1个拉琴的男孩,有2盆花,有3个跳舞的女孩,有4个气球……这些是教材呈现的从实物识数的典型案例。接着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学生识数。我在这节课设计了“找朋友”游戏,将实物和数字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帮助学生很好地认识了所学数字。

二、识数图形化,助数感落地

数形结合是数学课程要求的能力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方式。以图形识数,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转化能力,将数学问题直观化、简明化。在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在理解数量关系时,通过数形结合可使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数感。同时以图识数也减少了学生因学习纯数字而产生的枯燥感,增加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使数感落地。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在展示实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图形的转化来进行数量变化的演示和计算。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接着再画一个“●”,并列出算式“1+1=?”,然后再画一个“●”,列出算式“2+1=?”。教减法时,教师将黑板上的3个“●”擦掉1个,并列出算式“3-1=?”,学生这时齐答“2”。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利用图形来让学生认识数量的变化关系,学生对整个过程的认识更为清晰,对数的加减变化过程的理解也更为到位。

三、解数符号化,让数感成长

数的运用过程也是发展数感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可以利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生活的具体场景与事物情况,并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等数学符号的基本含义,可以利用符号理解和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关系。数学符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手段,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数学规律。数学符号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对表示一类数学概念、数学关系等的一种感受、体会、认识、理解、运用等方面的反应。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同时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符号,从而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例如,在一年级中出现的各类数学符号,如数字符号(1、2、3……)、关系符号(<、>、=)、运算符号(+、-)、约定符号(∧、∨)等。在教学“认识10以内的数”时,因前期学习的基础已经将实物从“●”过渡到阿拉伯数字符号,教师引导学生将实物在心中进行编码,编成一个数字符号,如4个气球不再是“●●●●”,而是“4”,教师将阿拉伯数字的认识、理解、读写传授给学生。紧接着,教材安排了“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森林运动会》,学生学习了“=、>、<”,以关系符号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数字的大小关系。

四、说数故事化,使数感内化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认识的字词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将数学内容编成小故事,并在课堂中向同学们口头表述出来,这样学生既能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内涵,也能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更重要的是,用故事说数的过程也是对数感的内化过程。例如,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讲数学故事。有一位学生根据书上的案例编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喜羊羊在青青草原上种有1棵苹果树和1棵梨树,苹果树和梨树上有一些苹果和80个梨。一天上午,灰太狼来到果树下面,摘走了30个苹果和40个梨。喜羊羊下午查看果园时发现少了很多果子,清点后发现剩下的苹果和梨一样多。是谁偷走了果子呢?喜羊羊在果树下发现了灰太狼的脚印,于是来到狼堡,质问灰太狼。灰太狼承认自己摘了苹果和梨,但是却蛮不讲理地说:“你要是能说出苹果树上之前有多少个苹果,我就把苹果和梨还给你。”这个问题可难不倒聪明的喜羊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答案吗?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从实物到图形的认识开始,再到符号表达和数学故事阐述,可以看出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从低年级开始,按儿童的发展特征,分阶段、科学地采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智力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岳晓苗. 小学数学数感教学生活化的培养与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0):154-155.

[2]金一琦.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有效培养[J]. 读写算,2020,(28):95+97.

[3]方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策略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20,(28):82-8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