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王宗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宗文,.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J]. 数学教学与研究,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7039.
摘要: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而双减政策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变得通俗易懂,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练习,使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和数学科目产生兴趣。小学数学老师应该不断地创新作业设计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引导小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小学生真正发现数学知识的美。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DOI:10.12721/ccn.2022.157039
基金资助:

一、双减政策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特点

1、全面性

小学数学是探究现实生活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具有较强逻辑性的一门学科,与语文、英语等多种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作为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小学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多种实际事物息息相关,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特点。在双减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应该发挥其特点,老师站在全面的高度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思维逻辑方式,不断地创新作业设计方法,以便学生综合地汲取小学数学知识内容,促进自身的全面成长。

2、持续性

双减政策应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和数学作业设计中和双减理念理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另外,对于同一个数学题目,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采用双减政策理念的教育理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一以贯之,伴随学生整个教育阶段,形成“数学核心素养”,以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思维来解决。

3、灵活性

小学数学科目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理论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无味的现象。假如我们换一种教学方式,将双减政策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和作业设计中,或许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消极现象,如采用“翻转课堂”法教学,学生课前主动预习,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积极互动,课后作业布置反思总结的任务,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采用这种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可以锻炼小学生智力的敏捷性,其学习的潜力有助于进一步挖掘。

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

1、贴合认知特点

传统的家庭作业通常以课本的课后习题为主,老师还会再加一些练习册上的习题,这样的家庭作业布置模式能够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那些数学知识他们往往只能够运用其来答题或者是计算,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却很难进行应用;除此之外,这样的家庭作业让小学生无法体会到学习当中的趣味,强制性的完成习题作业只会让他们感觉学科得无趣,让作业仅仅只是体现了提高知识答题的能力,成了固定、死板的“任务”,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没有发挥家庭作业该有的积极作用。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其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对乘法口诀的熟练掌握,对四则运算的熟练掌握,对一些基本图形特点的掌握,对于方程和等式的掌握,而且一些简单的数学应用题也是对于数学逻辑的培养,其余还有对于一些现实运用的数学知识。所以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小学生建立起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帮助他们发育大脑,培养逻辑性,以及对于以后的学习过程能够进行最基础的知识运用。

例如,在计算的练习中,笔者给学生分层设计了作业,以保证每个学生夯实基础,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确保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级:运用相关定律,计算准确:60×55+60×45,60×55-60×45二级:计算有一定速度,方法灵活:99×55+45,60×55-45三级:综合运用,计算准确且有速度:79×68+31×68,79×68-31×68对于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制定模式来说,第一步就是要特别关注完成作业的对象——小学生,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布置,也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相应的应用知识能力,第一,不能超越课程学段目标,一味拔高;第二,要利于小学生的成长;第三,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设置相应难度的作业,最好能够让小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可以“跳一跳,摘个桃”;第四,要遵从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即要充分意识到小学数学主要帮助小学生对以后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其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度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2、注重思考引导

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有序思考,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灌输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也要灵活、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数学习题,让学生由易而难地对问题展开思考,拓宽表达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需求。

例如,设计图形类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能对多种方案做出对比、判断,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如这样一道题: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各1个(每个小方格都代表1平方厘米)。本题已知图形面积,再让学生用各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倒推出图形,这样的题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再如这样一道题:有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这两个数可能是几?你能有序地思考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有序思考,写出以下答案。互质关系:1和12,3和4;倍数关系:2和12,3和12,4和12,6和12;一般关系:4和6。本题以开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教师能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对他们存在的知识点遗漏进行再教学。这类充满数学思考的习题,既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从中发现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原理,也能让他们以不同的方法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

3、注重实践操作

除了书面作业外,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作业,使学生对于动手操作有充分的体验,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例如,学习了“比例尺”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目前所在班级、学校的实际位置,进行数学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进行绘制并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思维得到一定的提升。

再如,学习了“圆柱”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完成制作圆柱的作业,并思考以下问题:有哪些方法可以形成一个圆柱;所形成的圆柱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汇报,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进一步感悟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还有的学生汇报将长方形纸的一端长固定在一支铅笔上进行转动,也可以看到一个圆柱,此时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底面半径。这些实践操作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探索空间,突破了材料的限制,在“做”与“说”的活动中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实现了数学思维与操作过程的对话。

三、结语

作业是老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礼物,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个人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将学习的知识延续到日常生活中。双减政策理念下,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改革实践中,应该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前提,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指导,构建作业设计的新平台,让我们设计有趣、开放、具有合作性的作业,让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完成作业,发现数学之美。

参考文献:

[1] 沈姝君.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9(7):69.

[2] 龚德建.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J]. 魅力中国,2019(5):118-11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