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心脏病是当今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胸部肿瘤疾病,也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其中包含渗出性或者纤维性心包炎、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疾病等,这种症状一旦出现对人体危害非常严重,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引发急性心梗、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就目前西医在放射性心脏病诊疗中主要是以抗生素、麻醉剂和激素药物为主的,这些药物在使用的时候不良反应比较明显,容易让患者出现贫血、低氧血症、感染等。根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得出,在西医治疗临床中造成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概率为13%~47%,且这种治疗方法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其他心脏疾病,甚至引发死亡,死亡率高达27%,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而中医治疗放射性心脏病不仅能够降低放射心心脏病并发症和不良作用的出现,且具备安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的优势。因此,这里有必要对中医防治放射性心脏病进行研究和隔分析,以供同行今后工作参考。
一、放射性心脏病概述
放射性心脏病是胸部肿瘤放疗引起的一种严重不良反应,早期主要表现为急性心包炎,晚期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慢性心包炎、心肌病、心脏瓣膜损伤和心脏传导异常等。一旦发生,目前无法逆转,因此,研究放射性心脏病的机制并提出预防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和衰老是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内皮细胞对放射线敏感,≥2Gy的剂量即可诱发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导致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进入内皮细胞间。受损的内皮细胞增加了单核细胞的附着力,这些单核细胞转化为激活的巨噬细胞,摄取脂质后形成脂质条纹,从而启动或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此外放疗还可通过损伤端粒导致内皮细胞衰亡。
放射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与典型的冠状动脉疾病相似。病理学上,含脂质的巨噬细胞积聚,肌纤维母细胞增生导致心脏血管内膜斑块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开口处狭窄是放射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典型表现。研究发现,病变最严重的是左冠状动脉主干,其次是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和左前降支,狭窄程度与放疗的位置有关。一般情况下,病变形态较长,位于血管近侧,平滑,同心和管状。
2.心包疾病
放射性心包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心包纤维性增厚,放疗后心脏微血管系统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富含蛋白的渗出液积聚在心包腔。同时,放疗所致的纤维蛋白溶解能力下降,导致纤维蛋白在心包内聚集和沉积,以及放疗后血管变化导致局部缺血,最终导致心包增厚及纤维化。
胸部放疗患者心包受累发生率为70%~100%,包括纤维样增厚(65%~94%),心包积液(57%~75%),纤维性心包黏连(25%),急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36%)和闭塞性心包炎(25%)。急性心包炎较少见,主要发生在高剂量放疗的HD患者,出现在放疗后几周之内。患者表现为胸痛、发热、心动过速和非特异性心电图异常,症状一般较轻,通常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在放疗后5~10年发展为慢性或缩窄性心包炎。在心脏受照射的小鼠模型中发现,单次剂量2~16Gy可导致心包水肿、增厚,16Gy后出现炎症细胞聚集和出血。
3.心肌病
放射性心肌病可以由放疗直接导致,也可由于放射性瓣膜病或者冠状动脉疾病间接引起。放射性心肌病的病理特点是非特异性、弥漫性心肌间质纤维化。主要发生机制:放疗后心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阻塞,毛细血管系统遭到破坏;放疗后心脏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生成能力下降致毛细血管数量减少;心肌胶原蛋白的沉积。研究发现,Ⅰ型胶原蛋白升高是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弹性性能改变以及心脏舒张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以上变化最终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死亡和间质纤维化。
二、中医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治疗
1、病因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进行分析,放射性心脏病属于胸痹、心悸等症状范畴,其病情的发生是外感火热邪毒、气血不足、损伤心气引起的。。《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放射性心脏病的发病多因正气虚弱,阴阳失调,外邪乘虚而入所致,且射线乃热毒之邪,损伤人体正气和阴血。一般会导致病人产生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等症状。其基本病机是气阴两伤、气血凝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浊为主,虚实之间相互夹杂或转化。
2辨证论治
2.1气阴两虚证
治则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为法。参松养心胶囊由中药红景天、人参、丹参、赤芍、黄连、土鳖虫、五味子、麦冬、山茱萸、桑寄生、龙骨和甘松等配制而成。诸药配伍具有活血通络、益气养阴、清心安神等功效,主治心络瘀阻、气阴两虚等证。
2.2气虚血瘀证
治则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生血为法。参芪扶正注射液是由党参、黄芪配制而成,具有补气宁心、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气血亏虚、心脉瘀滞等证。
2.3毒热壅盛证
治则以清热解毒、益气养阴为法。当归补血汤由黄芪与当归按5∶1比例配制而成,具有补气生血、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血虚发热等证。
2.4痰浊闭阻证
治则以通阳泄浊、豁痰宣痹行气为法。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由瓜蒌、薤白、半夏、黄酒组成,具有祛痰活血、通阳散结、行气止痛之功效。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痰浊阻闭、脉络瘀阻等证。
3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腧穴,使经气得以疏通,进而鼓舞人体阳气,使体内的病理产物减少或消除。穴位贴敷疗法虽没有明确指出是针对放射性心脏病病人的治疗,但可以缓解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症状。穴位贴敷疗法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能够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减轻心肌损伤。
三、结语
近年来,关于放射性心脏病的研究报道不断增多,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不少文献都显示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论和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就目前中医学者对放射性心脏病的治疗和病理、成因进行分析,其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的理论。因此,在临床中可从病理、病症类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多方面分析,这可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力依据,为中医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邱勇玉. 中医药防治放射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18(17):2.
[2]聂倩文, 郇轩, 尹江燕,等. 放射性心脏病的临床分型,分子机制及防治性研究进展[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 48(1):6.
[3]毛丽娟, 赵怡璇, 吕冬梅. 放射性心脏病的超声心动图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 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