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掌握正确数学学习方法,促进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空间认知能力、数字计算能力,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宽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自发自觉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结合数学主题教学,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教师可将学生之间认知的旧数学知识,在新课程中进行导入,这不仅会简化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也能因为学生已经认知了数学问题,因此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能通过旧知识,理解旧知识,巩固对数学旧知识的认知能力,也可以此对学生形成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将数学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小组学生能通过形象画面理解数学问题。也可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探讨主题数学问题,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分工,并将抽象的数字知识以生动化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表示,让学生完成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组内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能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知识的领悟能力。为进一步突出数学学习的氛围,教师也可让各组学生将本组别设计的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公开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态的数学知识学习交流空间,在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组间交流,拓展学生的交流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可通过营造数学学习氛围,以及多元化的合作学习得到稳步提升。
二、设置明确的目标,合理进行小组的划分
若想获得较为理想的小组合作效果,便需以科学分组为前提。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难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实现科学分工,这便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尽量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如在实施“时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多数学生会通过自主制作时钟来完成学习任务,且在小组总结发言的环节,会选择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发言,这样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因此,教师便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助与启发,为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针对实践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便可让其制作钟表;对于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可让其参与演示环节。在此期间,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样便会自然向小组其他成员求助,以此实现小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实现全员参与活动内容。教师通过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能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利于高效管理小组,从而促使小组学生之间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三、建设有效合作平台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保障。因为数学教学覆盖班级所有学生,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应提高其合理性,确保每个小组既包含学优生,还要包含中等生以及学困生,使学困生、中等生能够在学优生的带领下展开讨论,为组内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分组还要考虑到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问题,确保在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均能够得到有效参与。这种小组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组内良性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班主任对班级内的36个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人,每组至少配备一个学优生和一个学困生,学优生作为小组组长,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保整个课堂有效开展。同时,为了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观察和分析每组内具有潜力的学生,并根据其学习情况,在适当的情况下,将其更换为下次小组学习组长,由优等生进行辅助、监督,并鼓励其他小组成员竞争组长,调动组内学习热情。合理划分小组可以让小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学习热情强烈,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开展动态性小组合作,形成学习合力
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最大限度地统一这些因素并发挥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来展开小组合作,才能够使合作的理念深入到课堂之内。因此,教师应当在对学生进行适当调整的基础上,开展动态性的小组合作,将合作学习模式自然地与数学教学内容相接轨,从而在形成教育合力的基础上带动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动态性的生成课堂是教师所打造的具有创新价值的学习沃土,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应当注重教学的动态性。如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数学概念,如何在学习的开始阶段帮助学生奠定这种概念基础关乎着学生以后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进入教学重难点时融入创新性的合作模式:“同学们,刚刚我们把月饼分成了两份,每一份表示的是月饼的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的概念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展开合作,一起找一找更多的二分之一的概念。”发散概念式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了解,互动交流分数意义的过程促进了整个课堂的动态性,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接着教师再邀请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给予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使学生能够总结小组内的发言,有学生说到:“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对折后得到两个小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这样一个动态性的数学课堂就能够展现学生在小组合作当中的成果。接着,教师再继续引导小组探究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概念,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以小组合作为媒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没有直接呈现给学生分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可见,在这个案例当中,学习合力在小组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需求,还是实现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功的合作探究式数学学习不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数学教材知识,按照科学的教学计划,对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技巧进行针对性指导和培训,更需要学习小组在明确合作探究理念、理解合作探究作用、了解合作探究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持续、长期努力而形成。
参考文献:
[1] 朱丽丽. 关于对小学数学小组小团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考[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1:235-237.DOI:10.26914/c.cnkihy.2021.006358.
[2] 周梅. 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C]//.2021年教育创新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1:840-842.DOI:10.26914/c.cnkihy.2021.006575.
[3] 姜跃琪,邝质方,伍都丽,李和喜,屈南平. 小组合作提升中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C]//.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一卷).[出版者不详],2016:764-774.
[4] 沈树懿,陶蓉,徐燕,杨爱春,周新婷.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出版者不详],2018:224-228.